吳瓊惠
摘要: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聽說和讀寫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語覺論理論認為,聽說能力的主要由先天決定,而讀寫能力則是由后天培養來決定的,在兒童先天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充分發展其語言聽說能力,會為后天讀寫能力的培養帶來非常可觀的影響。本文探究分析了師生對話以及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對兒童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積極作用,以便遠離教學誤區,實現兒童對于學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語覺論;師生對話;角色扮演;英語教學
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語言學科教育,英語教學從語言層次上來講它涵蓋了語音、詞匯、語法、句型等語言知識以及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兩個層面。
而語言的本身就是為了實現交際[1],尤其是英語語言交際越來越受重視的情況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則理應更加重視語言情境的體驗參與,故而說在教學策略上創新教學活動途徑勢在必行。反思當下,英語教學改革的效果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培養目標上認識片面。盡管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出現為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套新的教學理念與課程體系,但是整體而言,這個標準過于粗狂,難免出現教學偏差等問題。比如,很多教學在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上強調“聽、說、讀、寫”并重,嚴重忽視了語覺生長發育存在關鍵期,尤其是在兒童9歲之前的這個階段“聽、說”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事實上,很多教研部門、學校測評考試都是重“讀、寫”輕“聽、說”。
2、教學方式滯后。教學方式僵化主要體現在,課堂上的基本教學過程都是圍繞著教材轉圈,模式也是沿襲了復習舊知——講授新知——反復操練鞏固的套路[2],授課的內容也是以語言知識教學為中心,忽視對兒童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根本沒有落實培養兒童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換而言之,小學生此時能夠體驗到的無非就是反復不斷地從單詞、故事、歌曲等環節中去記憶單詞與句型。與以往比,這種教學雖有進步,但是還是忽視了關鍵的交際情景能力的培養。
3、教學設計學生參與度低。事實證明,很多小學英語教學課堂的設計都是以活動為中心,看似很熱鬧卻達不到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作用。這種盲目性的活動普遍存在,但是絕大多數存在著缺乏交際性、參與度低以及重形式輕內容等問題;比如,教師借助實物教單詞或者通過“Touch and say”游戲去讓學生鞏固與記憶單詞,往往是學生理解與記憶能力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很少有人去積極參與互動,無法挖掘發展其語言交際能力。
4、不會充分利用有效資源。教師在課程設計以及創建情境的過程中還存在濫用多媒體手段,浪費課堂教學時間的問題。具體體現在,相當多的教學活動是圍繞著計算機和多媒體課件開展的,將計算機當作創設情境的手段,教授新單元時也只是導入課件或視頻[3]。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上難以學到什么實際性的東西,這些做法實際上也是教師在浪費寶貴的教學資源與學生的學習時間。
二、語覺論對構建小學英語語言交際教學的指導
1、語覺關鍵期,聽說能力培養優先。在語覺關鍵期,小學階段應優先培養聽、說能力,這是語覺論提倡的首要觀點。因為兒童的語覺生長發育關鍵期是0-12歲左右,在這個時期“聽、說”能力主要是先天遺傳的,“讀、寫”能力則主要靠后天習得,重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是關鍵。
2、語覺關鍵期,以語言交際教學為核心。語言的本質是交際,脫離了這點小學英語教學就失去了實際意義。但是,語言的交際包括了理解(聽)和話語的表達(說)兩個過程[4],在這樣的雙向言語互動中,學生才能形成掌握聽、說能力,以以言語交際為中心更需要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
3、語覺關鍵期,創設良好學習環境。在強調語覺的生長發育關鍵期,兒童學習外語環境非常重要。學生學習第二語言非常困難就是因為缺乏語言環境的問題。故而,在創建學習語言環境時需要
同時支持“聽力”和“說話”這兩個方面的訓練,加強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此過程中,引入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加強教師技能培訓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語覺論指導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
“以言語交際為中心”的語覺論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一個環節:
1、課堂教學活動圍繞言語交際開展。落實“以言語交際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思想,教師在設計每節課堂內容時,應當認真設計引導情景對話,讓學生自主參與進來。比如,在學習劍橋少兒英語第一級上冊“Unit 9 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時,教師在提問學生“Do you like the pear? What color is the pear? 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時還可以借助實物同時進行,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之間的互助提問,以便節約課堂時間,提高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對知識的了解和消化[2]。
2、良好的語言環境支撐聽說能力訓練。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其實是設計出真實或者模擬的吻合語言交際環境,教師在為學生創建這樣的環境時可以設計看圖對話、情景對話和自編故事等活動。比如,在看圖對話時收集了大量有關食物、水果、文具和動物,并用句型:“ What can you see? How many… are there? What color…? ”等進行提問,又可以融入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水果店、麥當勞、肯德基場景,然后再分配小組提問“What do you like?”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既掌握、鞏固了新學的單詞和句型[3]。
3、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學生形成比較豐富、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前提就是要不斷地輸入大量的信息和不斷進行聽讀。為了豐富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滿足此階段兒童特點需求,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型課件可為學生提供文本、聲音、視頻和動畫,可以最大程度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比如在學習“four seasons”,讓學生觀看大量的有關四季的flash動畫,然后聽錄音內容“Hello! My dear children! Welcome to spring! In spring,everything is green.The trees are green.I like spring.I can fly a kite.”等讓學生學習變得生動有趣[4]。
目前的小學英語教學存在的種種詬病或者誤區,主要還是沒有重視和區分開兒童語言發展時期,聽說讀寫能力的層級培養。而語覺論卻是在兒童語言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并且“語覺”教學理念滲透了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領域的案例,兼顧了兒童先天遺傳特性和生長發育期需求特性,對對中小學英語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霞.基于語覺論的交際型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5,(01):71-74.
[2] 袁磊.基于語覺論的英語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的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6,(06):62-65.
[3] 何克抗.語覺論與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4,(12):5-9.
[4] 陳冰娜,林君芬,何克抗.語覺論指導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4,(12):19-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