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近年來,高校大學生抑郁癥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大學生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由于抑郁癥的嚴重性,再加上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致使大學生出現抑郁癥很有可能會引發很大的傷害。本文將從一名大學生抑郁癥患者的發病狀況進行分析,探討其抑郁癥的發病狀態及處理結果,希望能為高校大學生抑郁癥的研究和處理辦法上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高校 抑郁癥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185-02
一、抑郁癥患者基本情況
小齊,女,某大學某系2014級本科生,瘦瘦高高的個頭,長長的頭發,給人弱不禁風的感覺。小齊性格孤僻,總是獨來獨往,極少與室友或同學交流。在開學初的全體新生交流會上唯獨小齊未到,老師多次給她打電話她始終不接。正式上課后,小齊經常上課遲到,聽課沒有精神;手機關機,找不到人;方向感極差,數次找不到教室;與室友的關系不好;更有一次因去一所寺廟與和尚談論佛經而忘記時間錯過了期中考試。
小齊第一次在新生交流會上遲到,她給老師的感覺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沒有集體意識和時間觀念。但是,當小齊在幾次早、晚自習遲到,加之打電話找不到她人后,老師開始留心注意她。
當老師找小齊溝通時,小齊說自己從小體質差,容易疲勞,當感覺累的時候會就地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再動身做下一件事。經常遲到就因為總是感覺疲憊,所以走路走的慢。老師觀察到,即使是天氣寒冷的冬天,小齊仍不停地冒虛汗。之后老師聯系了小齊的家長了解情況。家長說小齊從小比一般孩子的體質都弱,尤其是在高中時期學習壓力大,導致體質不太好,其他一切正常。為此,老師交代小齊的室友及班委平時多照顧一下小齊。經過一段時間的留意觀察,老師和同學們都發覺小齊行為異常。她經常閉著眼睛走路,還不時坐在路邊睡覺。小齊室友說她行為偏激,不喜歡別人指責她的不是,每天凌晨才睡,白天起床動作遲緩,經常在宿舍誦讀佛經,如《往生咒》、《大悲咒》等。
性格孤僻、行為偏激、精神萎靡、失眠嗜睡……小齊的種種表現都指向精神分裂或抑郁癥傾向。帶著諸多揣測,老師在小齊宿舍發現了治療抑郁癥的藥物,以此坐實了小齊為抑郁癥患者。
當確定小齊患有抑郁癥后,老師立即聯系小齊家長確認此事。老師把小齊近期在校的一系列異常舉動如實告知她父母,并詢問小齊是否患有精神上的疾病。剛開始家長始終堅持說小齊身體健康,只是因為高三復讀學習壓力大才導致的體弱多病,孩子并沒有其他疾病。在老師多次追問后,小齊家長才承認自己的孩子患有輕度抑郁癥,曾有過住院治療的病史,直到現在仍需持續小劑量藥物治療。老師要求小齊家長近兩天務必到學校一趟,方便學校對小齊的情況做進一步了解。可就在老師與小齊家長聯系后沒幾分鐘,班委說小齊沒有按時參加下午15:00的期中考試,且手機關機找不到人。老師即刻再次聯系小齊家長,把情況如實告知他們,并要求小齊家長盡快處理好家中事務到學校一趟。在此期間,老師與班委不停聯系小齊,希望能盡快知道她的所在。在一兩個小時的焦灼等待后,小齊終于發短信告訴班委說自己在寺廟與和尚聊天忘記了考試,說現在馬上回校。當晚19:30分左右,小齊才安全返回宿舍。
第二天一早,小齊在室友的陪同下來到老師辦公室。小齊對錯過期中考試一事并沒有很重視,覺得既然錯過了那就申請補考,并不是什么大事。小齊告訴老師她信佛教,每當覺得自己精神不好,自身調整不過來時就想去寺廟誦經禮佛,只有到寺廟的壞境中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當得知父母已經來到學校后,原本萎靡不振的小齊突然間大發雷霆,質問老師憑什么背著她把父母叫來學校。
小齊的情緒如此起伏不定,這也正是抑郁癥患者的典型表現之一。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孩子換上抑郁癥的?在老師與其父母的交談中,慢慢找到了答案。
二、抑郁癥的形成原因
抑郁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與孩子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等諸多因素緊密相連。
1.原生家庭環境問題。
與小齊父母交談中,老師發現,小齊父母都是生意人,少有時間在家陪孩子,經常留小齊獨自在家,對小齊的關心不夠;父母對小齊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考試分數的高低上。平時對小齊責罵較多,鼓勵較少。尤其其父親脾氣急躁,容易發脾氣,導致了小齊的膽小不自信,性格越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此外,小齊父母之間的感情也不是很理想,小齊從小到大經常看到父母因為生意場上的事情吵架,“家”在一段時期內,對小齊來說就代表著“父母吵架的場所”,這使得小齊極度缺乏安全感。
2.社會風氣問題
不可否認,如今社會上有很多不正之風,如請客送禮之風、好勝攀比之風等,這些不正之風滲入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大人之間比孩子、比工作、比地位……孩子之間比家長、比花銷、比妝扮……每個人都卯足勁地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生怕被周圍的人比下去留了面子。有攀比就會有心理落差,有心理落差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如此產生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在這種不正之風中的影響下,每當小齊的表現不如意時,小齊父母就會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之類的話,小齊無疑成了家長之間攀比的受害者和犧牲品。
3.自我性格特點
家庭教育方式和社會風氣的共同影響,形成了如今小齊內向、孤僻、敏感、好勝的性格特點。為了讓父母多夸獎自己,小齊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成績一直排名在班級前十,但高考失誤給了小齊致命一擊,看到周圍同學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而自己沒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小齊一直郁郁寡歡。此外,高中生情竇初開,男女生情感問題沒能得到妥善處理,因小齊高考失誤,小齊的男友選擇和她分手,致使同學間心生怨念從而加重小齊的心理負擔。加之復讀一年學習壓力比之前更大,一系列的情緒沒有得到良好的調節導致心情郁結,小齊最終患上一定程度的抑郁癥,不得不中止復讀,休學一年住院治療。直到現在雖病情減輕但仍沒有完全康復。endprint
三、學校針對抑郁癥學生處理辦法
按照學校規定,患有精神異常的學生應辦理休學手續,回家治療,待康復后方可返校繼續完成學業。但小齊本人一再堅持不愿休學,并保證自己日后會遵醫囑吃藥,上學期間謹遵校規校紀絕不遲到早退。就此,學校老師陪同小齊及其家長到市精神病醫院對小齊癥狀進行再次檢查。檢查報告確實表明小齊患有“伴有精神上的抑郁癥表現”,但心理測試正常。學校最終決定,如果小齊一再堅持繼續上學,必須由小齊母親留校陪讀,照顧小齊起居、負責小齊在校一切安全,定期帶小齊去醫院檢查,堅持藥物治療,并且保證以后上課嚴格遵守校規校紀,不得無故曠課,務必保持手機暢通,否則只能辦理休學。
經過此次事件后,小齊請假回家休息一周,返校后,小齊的學習狀態有了明顯的改善。再也沒有出現上課遲到現象。上課認真聽講,放學直接回出租房讓母親照顧,同學們也沒再遇到小齊閉眼走路或在路途中睡覺的現象。老師不定期會找小齊交談,了解其生活和學習狀況,并交代班委平時多關注小齊,對她多點關心與照顧,希望同學間的友誼能讓小齊感受到溫暖,讓她慢慢學會溝通。
四、結論
小齊的案例雖不能代表所有抑郁癥學生的特點,但她抑郁癥的病癥反映可以作為一個典型案例供高校特情學生工作研究使用。大學生抑郁癥發病率逐年高升,對于高校來說,特情學生的防范更是宜早不宜遲。首先,高校輔導員在新生入學前應該提前查看班級學生檔案,對新生進行初步了解,尤其的中學班主任評價、自我評價、高中畢業體檢表等,對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進行備案,作為了解學生的第一資料;其次,新生入學后通過軍訓、班會等班級活動,面對面、近距離觀察了解學生,盡可能在一周之內對全班學生的性格特點做簡要分析,并記錄下來作為第二資料;再次,統計班級學生家庭地址及父母電話、職業,對有特殊情況的學生應及時和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從原生家庭環境分析學生性格成因,提醒學生家長多關心、多重視孩子每個成長階段,記錄與家長電話內容作為第三資料。從得到的這三份資料了解班級學生也就八九不離十了;最后,高校應分年級分階段通過以課堂教育為主的思政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教授學生學會正視自己的消極情緒,用科學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緒。課余時間通過以娛樂為主的學生才藝展、團輔、素質拓展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業余愛好,力求讓每個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學習與生活,把自己磨煉成堅強樂觀的合格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李榮榮.大學生抑郁癥個案分析[J].教育教學,2012,(04):147-148.
[2]裴景瑞.大學生抑郁癥的成因及其調控策略[J].齊齊哈爾職業學院學報,2011,(03):78-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