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英
摘 要:利用好除上課以外的課余時間,對促進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意義的。課余時間讓學生多讀些文學作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都是在閑暇時間拉開的。美國閑暇教育專家布賴特·比爾說:“告訴我你在可以為所欲為的時候做些什么,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哪類人。”
關鍵詞:閑暇時間;語文素養;課外閱讀
一、研究問題的意義
同樣的教育環境造就的學生素質不同,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來自于學生本身對于知識的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而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外界對其的影響。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一般對于孩子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充分促進了學生在課外閱讀上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更好地利用閑暇時間。
課外閱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擴充學生的知識與眼界,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度與好奇心。
二、研究問題的理論依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7~9年級要閱讀的名著總量要達到10部文學名著。“附錄”中“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推薦了詩歌散文作品如冰心的《繁星·春水》等,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的《西游記》等。
三、課外閱讀現狀
1.家庭環境
家長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工作性質以及經濟條件,決定了他們對孩子在閱讀方面的影響力是不同的,文化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在鼓勵孩子課外閱讀上起到了積極作用,提高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2.社會環境
目前社會的閱讀環境是非常復雜的。從閱讀的內容上看,實用、功利、穿越、卡通漫畫等題材充斥大街小巷;從閱讀的渠道上看,報刊、電視、網絡等媒介紛至沓來,其中手機的碎片式閱讀非常普及。這對青少年的沖擊和影響超乎我們的想象。“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這種情況影響了中學生有效地閱讀對他們身心有益的讀物。
3.學校環境
現在大部分學校都有自己的圖書館,但使用情況如何呢?在校時間忙于上課寫作業,一點課余時間用來集體跑操。除了有限的幾個學生會在下課時沖到圖書館借書還書,大部分的學生對于圖書館沒有太大的興趣。而以分數作為教學的指揮棒,讓學生家長和老師的眼睛都盯在了分數上,以致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范圍被限制到升學考試推薦的閱讀篇目,并且此類閱讀并不強調真讀,只需提煉出梗概或重點即可。原本生動趣味的閱讀變成了被動閱讀,學生感悟不到名著的文學意蘊與整體美學價值。
四、采取的措施
1.制訂計劃
結合新課標,教師幫助學生先從大方面制定本學期的計劃,再從小方面制定每周的閱讀計劃。
2.教師引導
教師能結合學生的性格愛好以及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讀物給不同的學生。這些推薦都不僅僅限于升學考試的推薦,而是大面積地推薦和引導,將學生閱讀的大門打開,讓學生進入書庫的海洋遨游。我也常常給學生推薦好書,比如《時文雜粹》《意林》《如何閱讀一本書》《目送》等等。
3.學會選擇
一是選擇科普讀物,這類書生動有趣,通俗易懂,既可以學到各方面的科學知識,也可以啟迪智慧,幫助我們插上幻想的翅膀,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二是選擇經過歷史沉淀流傳下來的古今中外名著。這類書都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又較深刻的思想內容,對豐富我們的人生有積極的意義;三是讀名人傳記,領袖人物、愛國先賢和科學家的傳記,會向我們展現他們成長的足跡、奮斗的歷程和光輝的業績,展現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執著的追求;四是選擇一些工具書,如字典、詞典、百科全書等。這些都是最好的“無聲老師”,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都可以隨時向它們“請教”。
4.做好讀書筆記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或對書中的名言警語、新穎材料進行摘錄抄寫,或是對書的內容要點進行歸納,或是隨后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比如在書上做筆記,一面讀書一面用筆把書上重要的地方劃出來,或者做上各種各樣的記號,便于找出重點,加深印象;還有做摘錄,把書中主要的觀點,重要的內容,或者精彩的章節、段落、名言、警句等抄錄下來;還可以做提要,把原文讀通、讀懂,抓住要點,概括出基本內容,文字力求簡明扼要,緊扣原文,突出重點。
5.開展各種展示活動
這項工作主要是配合學校與語文組進行,如辦手抄報、經典誦讀、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文學社的投稿等等。班級也有,如介紹我最喜歡的一本書、讀書有感、和大家分享我的閱讀體會等等。
通過以上的種種活動,在接近兩年的時間里,雖說不是全部,但大多數學生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利用好閑暇時間,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已經不是一個夢想,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我希望所有的學生能與好書為友,讓讀的書成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歐陽招娣.名著閱讀與提高中學生文學素養[D].天津音樂學院,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