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生
摘 要:課堂教學是二期課改實施的核心環節,是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平臺。英語語言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在于學生是否通過參與課堂活動掌握了本節課教學目標中所確定的語言知識,進而形成相應的語言能力。而確保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就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與組織。根據對英語課堂的觀察和認識,認為有以下幾種課堂存在于教學活動之中。
關鍵詞:英語課堂;組織設計;教學效果
一、負效課堂
這種課堂的特征表現為教師課前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思維混亂,粗略地瀏覽教材,對于課堂內容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對學生學習水平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銜接不清楚,沒有進行課前預想和預設,倉促走進課堂,盲目開始課堂教學。臨堂表現為沒有導入與過渡環節,直接開門見山,跟著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滿堂講授語言知識,不分主次,不去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和表現,有時候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誤導學生。在課堂中不但沒有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和教育,反而給學生潑冷水,諷刺挖苦學生,甚至向學生傳遞負能量。學生的臨堂表現為云里霧里,不知所措,由于沒有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學生所掌握的語言知識非常有限,基本上沒有形成相應的語言能力。
二、微效課堂
教師課前僅僅做簡單的準備,沒有確定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課前沒有整體設計。教師在課堂上講授過多過繁,缺乏針對性,不能有效地、有計劃地、有步驟地組織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與學生的課堂語言實踐活動也沒有具體的安排,只是臨時組織零散的、簡單的個體語言活動。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思想懈怠,思維緩慢。由于沒有有效的課堂語言活動,學生所掌握的語言知識也較少,而相應的語言能力的形成也是令人擔憂的。
三、低效課堂
教師在課前具有一定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愿望,但在課堂教學設計上缺乏針對性、預見性、靈活性、系統性、循序漸進性和務實性,不能深入細致全面地鉆研教材內容,沒有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和結構,對于重、難點的把握不夠準確具體,各環節缺乏自然的銜接與過渡,設計過于死板。臨堂中往往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是完全脫離教材,整堂課學生根本不需打開課本,教師使用自編的練習,假借拓展教材知名,天馬行空,肆意發揮。第二種現象恰恰相反,教師完全依賴教材內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兩種現象都違背了教學規律。而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往往是被老師生搬硬套地拉近自己提前設計的“機械運動”的軌跡中,任憑老師的擺布而不能自主地參與課堂活動,思維處于半活動狀態,由此造成語言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和牢固,語言能力的形成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四、常效課堂
教師課前有充分準備,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教材內容,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重、難點把握得當,各環節時間分配合理,能主動去預見學生在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備有一定的解決辦法,能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出相應的學生課堂語言實踐活動。教師在臨堂中首先能夠做到有的放矢。課堂伊始,新舊銜接,導入自然,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有意識地關注全體學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并對學生的表現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稱贊,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也有一定的層次,循序漸進,符合學生語言思維的節奏和規律。學生的臨堂表現從整體上看相對積極活躍,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本堂課的語言知識,在課堂中能運用新的語言知識參與課堂互動,基本形成本節課所要求的語言能力,遺留的問題相對較少,減輕了學生課后的負擔。
五、高效課堂
教師課前具有強烈的課堂教學效果意識,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語言能力整合教材內容,優化課堂的整體設計,明確細化教學目標,提前準備了適合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語言活動內容,確保每個學生在“吃飽”的基礎上能夠“吃香”。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精神飽滿,情緒高昂,表情和藹,體態自然大方,語言節奏恰到好處,自始至終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的細節表現,根據臨堂情況及時有效地調控課堂活動的節奏與秩序,各環節銜接緊湊嚴密,高效地利用了每一分鐘。學生在課堂上群情激昂,有很強的表現欲望,爭先恐后地參與課堂活動,時間充足,活動內容層層推進,活動形式多種多樣,環環相扣。最終,學生完全掌握本節課所有語言知識內容并形成相應的語言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能新舊結合形成新的語言綜合能力。
總之,英語語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最終體現在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上。因此,要突出課堂教學效果,重點在于在優化課堂設計和組織。
參考文獻:
[1]楊維東,趙娟.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任務型、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以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課堂教學為例[J].外語教學,2011(5).
[2]李異飛.我國外語教學課堂互動研究回顧及發展趨勢分析[J].外語界,2014(4).
[3]吳文.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