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在軍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提問不僅是師生間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活躍課堂氣氛,檢查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一點在初中數學課堂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一個有趣的提問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對提問的時機進行把握,就是初中數學老師需要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提問策略;探究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提問的交流方式可以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但是不當的提問方式,不僅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負面消極的情緒,所以在課堂上進行提問的時候,老師要盡可能根據知識內容,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進行激發,幫助他們對數學學習建立更為濃厚的興趣。本文通過對課堂提問的策略展開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對相關人員起到一些積極的參考作用。
一、創設合理提問情境
在運用提問的教學方法時,要想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那么創設出合理的提問情境就是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關鍵。創設提問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消除掉對課堂學習的恐懼感,和老師產生積極的互動,提升自身的學習態度,只有在融洽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才能更主動地和老師進行交流。
例如在對“負數”的內容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帶來的局限性,拋棄掉課本上提到的那些“零上”和“零下”,以及“上升”和“下降”等具有相反意義的詞匯,從學生所了解的基礎知識入手。比如將“10-5=?”和“5-10=?”的意義進行對比,利用這樣的問題,可以吸引將學生的注意力,這樣課堂教學也由單純的灌輸,變成了學生主動的探究。當學生進行回答之后,老師可以進一步提問,比如“5-10”不夠減,那么老師可以順勢提問“欠多少才夠減”的問題,“欠5”,那么就利用“-5”來進行表示,這樣學生就可以順勢得出“5-10=-5”的答案來。老師在講授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指出:除0以外的數,其前面都要標上“-”來對負數進行表示。
二、精心設計提問內容
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老師也應該對提問的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盡管一部分老師在提問的方式上采取了新型的教學理念,但是提問的內容,仍舊是沿用傳統教學的那一套,單純地向學生詢問答案,未能引導其對問題展開更為深入的探究。只有對那些問題進行精心的設計,才能夠引導學生在提問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知識要點。
比如在課堂上對“二次函數”的內容進行學習時,老師就能夠借助一些較為直觀的例子幫助學生學習。對于整個提問過程,老師不妨利用層次性的教學方法入手,首先可以讓學生繪制一些函數的圖像,比如“y=x?”“y=ax?”和“y=ax?+c”這三個函數。當學生完成這三個圖像內容后,老師可以進一步提問,“通過對這三個圖像進行比較,請對a和c對二次函數圖像造成的影響進行猜測”。當學生回答出這個問題之后,老師可以順著學生的學習猜想,進行下一步的引導,像這三個函數的“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坐標”等內容進行提問。這樣在提問的過程中可以形成一個提問的坡度,便于學生在思維上進行層層遞進。
三、鼓勵學生積極提問
在當前這個提倡素質教學的大環境中,老師應該將更多的課堂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鼓勵他們和老師進行頻繁的互動,這樣才能在師生之間形成良性的溝通。在教學這方面的內容時,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就學生自身的知識盲區,進行積極的交流和互動,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讓他們享受課堂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
例如在對變量和函數的內容進行系統化的學習時,老師可以對學生“想問”“會問”的內容進行引導。比如在這樣一道例題的學習中:“已知一個矩形的周長為80厘米,其中一個邊的邊長為20,請求出這個矩形的面積。”在學生回答出相關的內容之后,老師可以進一步讓學生進行設問,如果矩形中一條邊的邊長為25、30呢?那么矩形的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并且在矩形邊長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試求出矩形的最大面積。對于學生的這些設問,老師可以利用討論的方法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回顧相關的重點知識,強化大家的理解和記憶。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有些老師喜歡提問,在教學中也樂于使用提問的教學方法,但是由于沒能將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興趣結合起來,導致學生對提問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感覺,影響了整體的教學質量。在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內容進行探究時,需要在提問教學的過程中,把握住提問教學的時機,找到一個合理的問題切入點,這樣學生才能自然而然地和老師進行互動。
參考文獻:
[1]韋茜.淺談新課程下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94-95.
[2]楊成洪.實施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A].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6年4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6:1.
[3]梁梓,崔梅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1(4):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