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元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各個學校都開始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他們教學中緊抓的一項最基本的任務。眾所周知,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都是他們思維活動的最終結果,但是,作為教師,應該明白知識學習的過程和思維訓練的過程二者之間有區別,因為在小學階段所進行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知識學習和思維訓練二者必須同步進行。因此,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散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新課改;數學課堂;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思維邏輯能力。”我們都知道,在小學所接觸到的數學概念都是一些數學中比較基礎的理論知識,它們都是我們之后數學學習所需要的基石。而對于數學的學習來說,這本身是人類思維最高級的一種表現形式。相對而言,小學的數學課程內容簡單明了,不存在一些嚴格意義上的推理論證,只涉及一些簡單意義上的判斷推理。而學生進行這些簡單判斷推理的過程,也正是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初步建構。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小學,尤其是在小學的中、高年級階段,正是學生邏輯思維發展最為活躍的階段。作為這個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師,如何利用好這個階段,不斷地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都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
一、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能力的意識
對于正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本身具有片段性、隱約性,這就要求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在整個課堂學習中能夠將老師所講內容進行很好的記憶,并且在這期間,他們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有時候在這種強烈好奇心的促使下,他們會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或留下的作業,他們能做出迅速的反應,并用急切的心情付諸行動。除此之外,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還具有靈活性、獨創性,還伴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者情緒進行學習。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應該注意到,隨著學生學習的不斷深入,年級的越來越高,他們在思維方面的獨立性、判斷性、深刻性、發散性、能動性都在不斷增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去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在結合學生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能力的意識。
二、以現實為契機,激發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興趣
心理學家的研究說明興趣作為人們認識和接觸某事物的心理意向和暗示,這就形象說明了只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增強他們學習的原動力,而這也是讓學生進行思維發展的基礎。因為作為學生,只有對某個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分析探究。例如,在“圖形”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緊抓小學生好奇心濃厚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圓形和太陽”“橢圓和跑道”“長方形和房子的墻壁”等等,進行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這樣,學生面對自己熟悉的東西,從心理上就會產生親切感,也就會在無意識中去探究分析,最終使得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
三、形象與抽象相結合,開拓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能力
我們在認識探究某一問題時,總會伴隨著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過程。在我們認識的初始階段,形象思維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予我們啟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內心本質,化難為易,讓學生在直觀理解中進行記憶。例如,在學習“時間換算”一章節時,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課程輔助,讓學生先了解“分鐘和秒鐘之間的換算”,這樣在形象思維的過程中,循循善誘,再去引導學生推論“小時與分鐘的換算”,在推理過程中,學生就會由形象思維轉為逆向思維,在轉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開拓。
四、收斂和發散相結合,拓展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能力
我們所說的收斂思維是指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進行一種有范圍、有組織、有方向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而發散思維則恰好相反。在大力提倡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拋出問題,然后鼓勵學生快速思考,運用不同的思路去尋求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然后將不同解法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思維方法的多種多樣性,將自己所學知識消化理解。這樣,在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精神和思維方法。
綜上所述,筆者主要論述了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希望給同行以啟示,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吳迎瓊.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促進思維訓練[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四)[C],2016:1.
[2]董德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