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平
摘 要:作業就像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判斷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與否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作業設計;趣味性;有效性;創新思維
作業就像我們身體的一個部分,在教學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權衡,也是檢測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與否的重要手段。那么該怎樣設計作業才能使作業更科學合理、更有效呢?我認為作業設計要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與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相結合,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深入研究學生習慣,結合學生實際,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要注意收集作業資料,精選學生作業,要求學生做的作業,教師首先要做一遍,以此提高命題能力。作業是課堂的延伸,課后作業的糾錯和個別輔導是教師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和改進教學的重要步驟。要做好這一步要做到以下幾個要求:
一、貼近生活實際,優化作業內容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有多大?!鄙铍x不開語文,語文學習也離不開生活,我們應該用學到的語文知識進一步豐富日常生活,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也是離不開生活的。
由于小學生年齡的限制,掌握的知識不夠多,對有些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會太深,對實際生活中事物的認識也不夠。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時,對于我們農村的孩子而言,對大自然再熟悉不過了,因此我在上課前先讓孩子們在校園里去尋找春天,孩子們像快樂的小鳥一樣走出教室,走向校園去找春天,他們在校園里找到了剛探出頭的小草,剛抽出枝條的柳樹,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還有在花間飛舞的蝴蝶。上課時再讓孩子們把自己找到的春天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在課堂上對 “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等平常教學時不容易弄懂的詞語一下子就會茅塞頓開。
二、作業多樣化,增加趣味性
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的能力是我們要培養的,以前的作業形式學生不再感興趣,不想或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變換作業形式,讓學生總有一種想去看看的欲望,帶著好奇心去完成作業。
看一看。觀察也是熟悉課文的一個手段,學生對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了解不深。因此在教學《火燒云》之前帶領學生去山那邊看云彩,發現它們的變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摘一摘。每天學生都要學習課文,課文中總會有一些好詞、好句、好段需要學生摘抄到詞語積累本上。不硬性做要求,只摘抄自己喜歡的,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養成摘抄的習慣。
畫一畫。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差,讓他們識記古詩等于死記硬背,所以在完成背古詩時先讓學生聽讀古詩,然后把他們頭腦中的畫面畫下來。例如,在教學《所見》一詩時,讓學生畫一幅自己想象中的牧童騎黃牛唱歌,捕蟬的情境,給古詩文配畫,體會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演一演。小學生好動,又愛表現自己,我們可以讓學生把課文內容演出來,將課文內容化為具體而形象的畫面。如在教《雪地里的小畫家》課文時,讓愛表演的學生進行表演,把課文的內容用表演的形式表達出來,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課堂效率,讓每個學生參與課堂,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輕松完成教學任務。
三、減少抄寫作業,提高教學效果
一般來說,小學語文的重中之重就是生字詞,所以抄寫生字詞就成了學生的主要任務,但是,機械地抄寫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所以應該想辦法減少抄寫作業,在減少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例如,在講解《漁夫的故事》這篇課文時,針對“榮華富貴、恩將仇報、笑逐顏開、披頭散發、無惡不作”等詞語的發音和字形記憶,我們可以先幫助學生深切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和來歷,讓學生識記所學詞語,之后,老師對學生進行詞語的聽寫,檢測學生的識記情況,全對的學生不再抄寫這些詞語,一部分學生對錯誤的詞語進行抄寫,達到熟練掌握。
四、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小學生有著活躍的思維,對什么都好奇,什么事都想自己去試一試,弄個明白。因此,我們在設計作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作業內容要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有充分的遐想空間。我們學過的寓言故事有很多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進行續編故事,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寫出故事的續編。比如學習了寓言故事《扁鵲治病》和《紀昌學射》之后,通過豐富的想象,合理地、完整地把故事續編完成。
總而言之,作業的有效性應從有效的課堂教學抓起,在真實、樸實、扎實的基礎上更智慧一些,更富有生命一些,多給學生創造、實踐的余地,讓學生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陳麗琴.讓學生“活”起來使課堂“美”起來: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語文作業設計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61-62.
[2]付偉超.談談語文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實踐性.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7).
[3]徐美蘭.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促進減負增效[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5(8).
[4]李克慧.以生為本,提高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小學語文教學(園地),2010(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