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在小學階段出現部分學生成績跟不上,甚至厭學,原因主要是生源復雜,差異懸殊、興趣不濃,積極性低,學法不當,缺乏信心,貪玩好動,自控力差。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最感到頭痛的就是班內學困生的轉化教育。
關鍵詞:堅持不懈;傾注愛心;學習機會
在對班級中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中,我首先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從興趣愛好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樣,有愛心,有耐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努力學習,把學困生轉化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一、堅持不懈對“學困生”的矯正
教學過程中觀察發現,學困生主要表現為:反應遲鈍,手腳笨拙,思維能力緩慢,語言表達很費勁,口齒不清。課堂上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害怕老師提問,不懂不敢問,甚至出現對學習厭學、逃學的情況。矯正這類學困生的方法是:
1.樹立自信心。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更盼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因為人性的特點是希望別人稱贊,不愿受到別人打擊。從孩童時候開始,這種心境就自然形成。
2.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學困生雖然在學習上吃力,可是他們有別人沒有的優點。我們老師、家長要善于觀察,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就應該鼓勵他們,發揮他們這方面的才能,讓他們朝這些方向發展,并以他(她)的長處為出發點,和藹地對他說:“你看,你的這方面能力這么棒,我相信你,用你做這方面的勁頭來學習,你會進步的。”雖然這是多么簡單,多么樸素的話語,卻能生起“希望”之花。
3.多多地美言。在課堂上,如果學困生寫對一個字,理解一個詞,或者回答一個題,只要意思相近,教師都給予表揚。
二、要不斷對“學困生”傾注愛心
在教育引導中,學困生的認識轉變了,教育者要敦促其徹底改掉壞行為、壞習慣、不良作風等,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各方面逐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及作風,如勤于思考,誠實守信,溫故知新的習慣等。在這一過程中,要長期反復訓練,使其由強制性行為習慣過渡到習慣性行為習慣,最終嘗到甜頭,自覺堅持。學困生大多表現為成績落后,紀律松散,性格內向,不愿意與同學、老師進行正常的交往與溝通。他們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尖子生,在班級中沒有自己信任的朋友,在老師心目中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些學生心中缺少愛,而愛心是啟發學生心靈的鑰匙,是育人的靈魂。學困生最需要的也正是這把金鑰匙。
三、對學困生“以優帶差”,增加學習機會
學困生懶散任性,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成績不好,抬不起頭。這恐怕是學困生后進的關鍵所在。如果能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用愛促使他們獲得成功,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就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能,促使他們不斷前進。因此,對學困生的幫學成為轉化過程中的主要工作。動員成績優秀的學生主動幫助學困生學習,是提高學困生成績的有效措施。在班里開展“求師”活動時,首先要學困生認識到樂于助人是美德,讓優秀的學生主動幫助學困生;而學困生也要認識到“不恥下問”的重要性,也能主動去找一個自己信服的優秀生擔任自己的“小老師”。活動時開展競賽,看誰最能勝任“小老師”,看誰進步最快,增強學困生功課的競爭意識。
四、特殊優待“學困生”,讓他們不斷自信
1.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法的研究,還要重視學法的指導。教師要言傳身教,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總結歸納、自我鉆研。在新課的預習、聽課、筆記、復習、作業和小結等學習環節中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要傳授一些淺顯易懂的理解分析方法,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培養他們的能力和學習品質。
2.要關心學困生,不歧視學困生,不能用優等生的水平來衡量學困生。要確立正確的學困生思維水平。通過個別輔導,作業面批等方式給學困生以幫助指導。要常和學困生個別談心,要和其他學科教師配合轉化學困生。為人師表,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職責,誨人不倦,知識淵博,處事公道,儀表大方,獎罰分明,是每個教師必備的素質修養和知識才能,這樣學生、家長才信任我們,我們教師才有威信,黨和人民才相信我們。
3.寬容地對待“學困生”,采取循序漸進的轉化方法。教師對學生要寬容,對待“學困生”更應寬容。不少教師對“學困生”的教育有一種急躁情緒,總想兩三天就讓他們轉化過來,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教師應該以寬容的心態,持之以恒地幫助“學困生”改掉各種惡習,循序漸進地讓他們克服不良陋習。教師應允許他們反復犯錯,在反復中看到他們的進步,鼓勵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使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由此產生自尊心、自信心,堅決改錯,最終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學生。教師要與“學困生”的家長談心,讓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和希望,提醒家長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且愿意與老師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五、不斷更新教學方法
教師除了掌握現代教育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外,實踐中還要多與學生交朋友,真正走進學生心里,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班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鍛煉自己、表現自己,使班級不再存在“學困生”。教育者轉變學困生各有妙招,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注重學生的人格,長期堅持,鍥而不舍,最終可以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唱好”轉變學困生這一旨在提高全民素質的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