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萍
【摘要】 目的:分析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早期肢體功能訓練的必要性。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下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及觀察組(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各35例,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Barthel指數(89.20±1.20)分、生活質量總分(88.66±1.34)分,對照組Barthel指數(78.45±1.15)分、生活質量總分(77.92±1.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梗死患者護理中開展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可顯著提高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值得在今后臨床工作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腦梗死; 早期肢體功能訓練; 生活質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081-02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目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病變,主要是因腦血液供應障礙所致,患者數量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且多以老年人群為主[1-2]。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腦梗死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均呈現出顯著上升態勢,已經引起了臨床的高度重視與關注。盡管腦梗死患者得到對癥治療,但是絕大多數患者將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及預后[3]。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臨床護理的重要性隨之凸顯[4]。鑒于此,本次研究圍繞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早期肢體功能訓練的必要性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無嚴重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者;(2)無全身嚴重器質性疾病者。排除標準:(1)昏迷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在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下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1例;年齡50~68歲,平均(52.37±1.13)歲;起病時間6~24 h,平均(15.24±1.01)h;臨床表現:運動性和/或感覺性失語17例、肢體偏癱10例、吞咽困難8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10例;年齡48~68歲,平均(52.40±1.15)歲;起病時間5~24 h,平均(15.20±1.00)h;臨床表現:運動性和/或感覺性失語16例、肢體偏癱10例、吞咽困難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心理護理、生命體征指標監測、用藥護理、健康教育、功能鍛煉指導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方案如下:(1)肢體護理。在護理人員協助下引導患者肢體保持功能位,定時采用手法按摩的方式對全身肌肉進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縮。每隔2~5 h更換體位,防止褥瘡壓瘡發生[5]。(2)功能鍛煉。在患者病情穩定且意識清醒下叮囑患者積極開展早期肢體功能訓練,首先于病床上開展被動訓練,例如在護理人員或患者家屬輔助下開展手指、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外展、內收等訓練,每個關節功能訓練持續5~10 min,分早晚兩次進行[6]。在肢體功能得到一定恢復后協助患者開展主動訓練,包括坐位、站立位、行走、上下樓梯、日常生活行為鍛煉,尤其是對于肢體活動功能障礙較為嚴重的患者應積極督促其采用患肢執行洗漱、刷牙等細節動作,以提高患肢功能恢復效果[7]。主動訓練每次持續時間以15~30 min為宜,2~3次/d。
1.3 觀察指標
此次研究中選取的觀察指標為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分別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dailyliving,ADL)、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予以測定。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
觀察組Barthel指數(89.20±1.20)分,對照組Barthel指數(78.45±1.1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88.66±1.34)分,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77.92±1.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現有醫學研究證實,腦供血一旦中斷5 min以上時間就會導致腦細胞發生不可逆性死亡,使得腦部各個功能區受到不同程度損傷,繼而發生多種后遺癥,通常包括運動障礙、言語障礙、感覺障礙等[8]。盡管當前醫學界已經明確了腦梗死的誘發因素、致病機制,但是時至今日尚無一種特效療法能夠徹底根治,因而臨床治療仍然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最大程度上提高功能恢復效果為治則。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給予腦梗死患者護理干預成為提高預后的重要手段。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經早期肢體功能訓練,Barthel指數(89.20±1.20)分,顯著高于同期常規護理下對照組的(78.45±1.15)分。隨著日常活動能力的提升,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88.66±1.34)分,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77.92±1.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此次研究中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取得了比較理想的臨床護理效果,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對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其原因在于現有研究成果指出,腦梗死康復的最佳時機為發病之后的3個月內,尤其是最初發病的1個月各種功能恢復速度最快、效果最佳[9]。一旦錯過最佳康復時間段,護理效果隨之降低,腦梗死患者勢必會遺留下不同嚴重程度的后遺癥,例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肢體浮腫、麻木、疼痛、怕冷、臥床不起、失語、癡呆、飲水上嗆、吞咽困難、大小便失禁等,給其家庭帶來沉重負擔[10]。而當腦梗死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生命體征指標穩定后積極鼓勵后者開展力所能及的功能鍛煉,防止肌肉萎縮,將有助于提高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在患肢肌力等級明顯提升且滿足開展主動鍛煉要求之后,督促腦梗死患者積極進行自主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鍛煉,并在機體耐受的條件下循序漸進的增加活動范圍及次數,利于功能的恢復[11]。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是否能夠取得理想的康復效果不僅取決于臨床醫務人員的努力,同時與其自身依從性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由于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個月,在此過程中患者勢必會因為心理失衡以及機體承受的痛楚而喪失自信心,繼而拒絕配合各項護理工作開展,繼而降低肢體功能訓練取得的效果。所以,最大程度上提高腦梗死患者早期肢體功能訓練的依從性成為一個當前臨床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應引起臨床的重視與關注。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護理中開展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可顯著提高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值得在今后臨床工作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濤,熊國才,陳冬梅,等.高壓氧聯合針刺療法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3):10-13.
[2]李曉紅,顧英,孫亞楠,等.經顱多普勒輔助腦梗死溶栓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4):34-37.
[3]鄺麗輝,羅愛清,溫衍輝.綜合性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預后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3):96-99.
[4]劉小青.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0):71-72.
[5]趙貴娟.護理干預對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效果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10):85-88.
[6]龍長青.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對腦卒中患者康復影響的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3):111-113.
[7]韓振霞,時慶,王敏,等.超早期康復訓練與特殊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2013,10(7):43-45.
[8]陳淑煙,余高問.早期康復訓練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血漿NSE水平及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6,24(10):98-100.
[9]陳敏,龍雙祁,彭超,等.腦梗死患者r-tPA溶栓中TCD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2):50-51.
[10]李宇,楊萍,薩麗波,等.老年貧血合并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9):1-4.
[11]孟慶玲,付長中,劉昊,等.早期肢體任務功能或力量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35(33):144-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