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云
【摘要】在英漢互譯工作中,譯者常常遇到源語言不可譯性這一現象,是翻譯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本文試著從英漢兩種語言的語義差異這一層面,去分析造成不可譯性的原因,并總結對應該問題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不可譯性 語義差異
一、不可譯性概述
翻譯是語言信息的轉換工作,若兩種語言的信息不對等,即存在差異就會使信息轉換產生障礙。由于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要在這兩種非親屬語言之間進行轉換,必然產生不可譯性問題。
所謂不可譯性是指目標語言缺少與源語言完全等值的信息,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譯文在某種程度上意思的缺失、錯位甚至增加,使讀者無法百分之百地理解源語言的信息,或理解了意思卻不能體會其中的語言魅力。正如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 Eugene Nida) 所說,“當某一信息的表達形式是該信息所含意思的實質性成分時,需把這種意思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就很困難,通常這種類型的意思是不可譯的。”
二、語義差異的表現及翻譯方法
1.語義概括范圍的差異。詞語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概括或反映,但是不同語言對所指的客觀事物概括的范圍不同,翻譯時不難發(fā)現經常有一詞多義的現象。
英語中表示親屬關系的詞為數不多,如uncle、aunt、cousin幾個,對應的漢語就有伯伯、叔叔、姑父、姨父、舅舅、嬢嬢、阿姨、嬸嬸、舅媽、姑姑、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從中可看出,英語所指范圍較大,uncle指父輩長者,aunt指母輩長者,cousin指同輩親戚,而漢語的稱謂所指關系明確。因此,漢語的親屬稱謂往往找不到對應的詞,翻譯時只能根據上下文或人物關系推斷選用某一關系,或用注釋的方法。
如英語lover表示愛人、情人;漢語“愛人”表示伴侶,丈夫或妻子。因此lover可以表示人物關系,但很少作為稱謂,如句子“這是我的愛人”應該翻譯為This is my wife/husband。又如leader一詞,英語里表示組織或團隊中最高級別或身份的人,在漢語里可以表示職務或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2.語義表達方式的差異。英語的表達方式比較直接,而漢語的表達則比較含蓄,即“意有所指”,以某種事物表示一類事物。
如“山水”一詞并非專指山川流水,而是表示風景,景色;“天地”表示自然界;“風水”表示氣流,環(huán)境;“口舌”指言語,話語;“油鹽醬醋”表示家庭生活開銷,等等。在翻譯時,必須先明確漢語所指范圍的事物,才能找出對應的英語詞。
3.語義發(fā)展的差異。語言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同步發(fā)展的。當今世界人類交流活動頻繁,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虛擬世界的語言交流呈開放、自由的狀態(tài)且又貼近生活。有些詞語產生了一些延伸義,或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Plebians一詞源于古羅馬時期,可縮寫為plebs。指古羅馬時期的普通民眾,比他們身份更高貴的被稱為patricians(貴
族)。如今,plebs多指處于社會底層的人,他們多被歸類為出生低下、平凡無奇,且被輕視的社會階層。這個詞可以對應漢語中較為流行的一個網絡用語“屌絲”,意為渴望獲得社會的認可但又不知道怎么去生活的人,沒有目標缺乏熱情。
lip service (口惠)一詞源自17世紀,本來是指那些上教堂做禮拜的人祈禱時只是嘴唇微動,機械地背誦禱文,完全不思考其含義。后來,人們用lip service來指代毫無誠意的應酬話、口惠。
如漢語網絡流行詞“吃貨”是新產生的詞,指指貪吃的人。多指喜歡吃各種美食的人,并對美食有一種獨特的向往、追求。而英語中就有food aficionado一詞,指喜歡吃各種美食的人。
4.語義內涵的文化差異。每種語言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且文化對語言影響很大。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國家、民族的歷史、社會制度、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必然不同,這種文化差異造成了語言差異。如各種語言的文學作品都是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的,翻譯之后會或多或少地失去一些文化信息。
首先,一種語言中反映某種文化的詞匯在另一語言中缺失對應的文化詞匯。
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佛教思想對人們的思維影響很深,如24節(jié)氣、天干、地支、八卦、涅槃、極樂等詞在英語中均無對應詞,而英語中godfather、mass、clergyman、minister等詞在漢語亦無對應詞,翻譯時往往采用音譯并加以注釋來解決。
其次,不同語言對于同樣事物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如對于“紅”這種顏色,漢語意味著喜慶、吉祥,英語卻與血腥、暴力有關。再如“龍”一字,中國人視之為神圣、權利,英語人士卻認為是兇猛、邪惡的。
三、結語
在翻譯實踐中,英漢語言的語義差異是在所難免的,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不可譯性問題是對譯者的一大挑戰(zhàn)。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采用直譯、音譯、解釋或轉換等方法對其進行處理。
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文化交流。譯者應該更深入地去研究不可譯性問題,進一步了解英漢語言的差異,學習領會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減少語言信息流失,實現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郁啟標.英漢語言差異與不可譯性[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 200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