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具有“便捷”、“及時”、“新穎的視聽覺沖擊”等特點的新媒體出現,對傳統的“兩課”課堂造成極大沖擊,為解決出勤率不高、抬頭率不高等嚴重影響“兩課”上課效果的問題,通過探討開設“兩課”的教學目的,分析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提出降低高職院校“兩課”授課難度,改進老師上課方式,增強內容的時代性等方法,來改善授課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新媒體;“兩課”;抬頭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想理論課,也是高職院校開設的“兩課”課程。“兩課”是以馬克思思想為主導,運用相關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緊密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實際,啟迪學生思考和探討有關人生、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兩門作為通識課程要求所有的高職學生必須選修,可以說是高職院校思想教育的前沿陣地,對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可是,就目前高職院校“兩課”的上課效果來看,結果并不是令人滿意,出勤率不高、抬頭率不高已成為這兩門課程的上課常態,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 原因分析
(一)“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已成為學生生活必備品。
“互聯網+”時代,移動通信技術和移動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手機在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中的優勢作用日益凸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社交通信的主要工具。年輕人更是手機的主要使用者,以“輕薄”“多媒體”“移動互聯”為主要特征的智能手機是時下青年人最喜愛的通訊及上網終端,而處于這一群體中的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其生活環境較為封閉、可接觸的媒介種類也比較單一,因而手機成為他們接收信息、聯系社會的最主要工具,在學生群體中具備極高的普及率,對大學生的成長發揮著巨大的影響。
“低頭一族”成為當代高校課堂教育的一大障礙,尤其是“兩課”這種大課,一眼望去,抬頭聽課者寥寥無幾,教師孤獨地唱著獨角戲。許多院校針對這一現象出臺辦法治理,比如上課懸掛“手機袋”,每名同學必須上課前將手機放入講臺上貼有自己名字的手機袋中。這種辦法最直接,從源頭上切斷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可能,可是,這一做法給學生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許多學生抱怨一些緊急情況時自己處于失聯狀態,故抵觸情緒很強烈,更有學生準備兩個手機,上課交一個留一個,所以這種簡單粗暴地解決學生上課玩手機的辦法顯然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網絡時代,學生從傳統課堂獲得的信息量在一天所獲得的信息中比例不高。
隨著“網絡電視”、“播客”、“門戶網站”等新媒體的出現,大學生群體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方式日趨豐富,“便捷”、“及時”、“新穎的視聽覺沖擊”使得新媒體在學生群里中廣泛應用。
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課堂帶來了不小沖擊,“一是新媒體將文字、圖片、影像和聲音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塑造,再加以呈現,信息量大且生動性強;二是新媒體較傳統媒體相比,使用資費較低且快捷方便,可通過不同的平臺實現獲取信息;三是在新媒體平臺上,信息傳播的實效性強,國內外時事新聞可以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得以傳播,讓大學生可以在校園內了解全球新聞動態”。[1]如果我們帶給學生的信息是學生早都知曉的,學生對課堂自然沒有太大的興趣。同時,新媒體的繁榮也帶來了價值觀的多元化,當我們在進行意識形態宣傳時,不免遭到部分學生的質疑和不理解。
(三)教材沒有分層,理論較難,高職學生不感興趣。
高職學生較本科學生而言,就“兩課”的學習,只在大一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沒有開設《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近代史綱要》。可是,學習所采用的教材并沒有分層次,也就是說無論是重點本科院校還是普通高職院校所采用的教材都是同一本。我院學生的生源分為“單招”和“普招”兩種,其中“單招”學生為主要生源。“單招”考試與普通高考不同,考察科目不包含政治這一門,所以很多學生的理論功底并不扎實,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知識掌握的并不牢靠。這使得在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時,很多學生表示這門課程過于“高大上”,自己根本聽不懂。
當理論知識的難度超過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解程度,從聽不懂演變成不愿意聽,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度直接決定了上課的效果,所以這是解決高職院校“兩課”上課“抬頭率”所繞不過的一個難題。
2 “抬頭率”影響兩課授課目的地實現
(一)開設兩課的初衷是什么,希望達到怎樣的教育目的?
“兩課”教育,實際上就是一門“公共理論課”,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就可以達到目的,大多數學生畢業后也不會從事專門的理論研究。所以在理論的掌握層面,我們只要讓學生做到了解,就可以達到教學目的。如果我們過分強調理論的深度和難度,學生因為理解不了而出現厭學這門課程,上課根本不聽,上課效果得不到保障,教學目的勢必不能達到。
其次,將“兩課”作為通識課要求所有的大學生都進行學習,其實是希望達到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即希望通過理論的學習讓學生們認可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堅定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的信仰。可是理論本身就是枯燥的,若老師們堅持知識講授的完整性,實行滿堂灌的高中授課方式,就目前大學生的上課狀態和考評方式,顯然這一教學目的無法實現,所以如何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應是高職院校思政老師備課的重點,一節課下來,哪怕只講了一個知識點,可是講透了講懂了,學生畢業后都記得你這堂課或者你上課時的一句話,那我們的“兩課”教育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二)較低的“抬頭率”違背開設兩課的初衷
思想教育,首先要受眾愿意聽,才能通過潛移默化地灌輸來影響他們的思想。可目前高職院校的“兩課”課堂卻是老師和手機搶學生,當學生根本不聽老師上課,又怎么能接受正確的觀點從而樹立正確的“三觀”,又怎么會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國家現在非常重視意識形態的教育,給予“兩課”教育極高的重視,要求不光提高“抬頭率”更要提高“點頭率”。可是,大學生這一群體,不同于中小學生,他們思想更為成熟和獨立,無法通過強制的做法來保障“兩課”教育的教學目的,若老師的授課內容不能吸引他們,他們會直接拒絕聽你上課,就算人到心也不到,而這大大影響了開設“兩課”教育的教學目標的實現。endprint
3 改進方法探索
(一)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情況,降低授課理論難度,增加實事案例
思想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他們不應該是記住了怎樣的知識點記住了怎樣的理論,而應是發自內心地認同,認同我們的理論認同我們的核心價值觀。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案例教學法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比起枯燥的理論,生動的案例第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他愿意去聽你所講的內容,第二容易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比如在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一章時,在講解的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記錄我國外交發展的視頻,當看到1999年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2001年飛行員王偉因驅趕闖入我國領空的美國飛機而壯烈犧牲,很多同學哭了,他們深刻體會到“弱國無外交”的屈辱從而激發奮發圖強讓祖國更加強大的信念。
在實踐課上,要求學生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概論》第八章的內容選取一個知識點進行介紹,很多同學在講解經濟建設時所舉的案例是我在講改革開放時講的,甚至有人還講了第一學期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時我給他們講的案例,更有甚者講出了我當時的原話,我想他們之所以記得這些案例,是因為這些案例觸動了他們,他們正是在認同這些案例背后的理論和觀點才會記得這些案例。如果我們過于強調理論的完整性,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很可能就是他們背下的理論知識考完就忘,而觸動他們的案例會讓他們記一輩子,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更加認同案例背后的理論,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過度的過程。對于十八九歲的年輕人,這一階段我們是不是用更多感性一點的案例來感化他們,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會取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二)防止課堂“娛樂化”
因為“兩課”的授課內容理論性較強,課堂講授比較枯燥無趣,老師們便希望通過多樣的授課形式來活躍上課氛圍,這種做法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很容易因為度把握的不好而造成課堂過度“娛樂化”,使本該嚴謹嚴肅的課堂變成了游戲室,比如有的老師帶領學生在課堂玩“殺人游戲”。
多樣化的授課形式固然對于改善授課效果有益處,可是,形式只是外在的一種方式,真正要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還是要在授課內容上下功夫,內容不吸引學生,授課方式再多樣化也是治標不治本。
(三)授課內容吸引學生是提高“抬頭率”的最直接方式,教師應將研究重點放在對授課內容的改進上
1.優化課程體系
“從目前高職院校‘兩課的內容上看,普遍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在內容上追求多而全。教師在短短一個學期的教學中,要完成課本上動不動就是十幾章多達三四百頁的內容講授,” [2] 而我們的教學目的不是把學生各個培養成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我們是要通過理論教學來達到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增強社會主義建設自信的一種情感教育。因此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我們可以探索“專題式”授課方式,即將理論知識進行整合,將相同或者聯系緊密的知識點整合成一個個專題,對理論性過強、高職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進行取舍,集中精力在有限的課時里突出重點,重點講解高職學生容易理解并能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知識點。
2.體現“兩課”時代性
美國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設置理念基于這樣的信仰:“讓每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生不僅受到專業的學術訓練, 而且還應該受到廣泛的通識教育。學生需要指導以達到目標,學院有責任和義務把他們朝標志一個人受過良好訓練的知識、智力技巧和思維習慣的方向引導。”我國開設“兩課”這樣的通識課程也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綜合素質。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們是否可以適當地提高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即將社會出現的新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理解和分析, 通過教學引導他們正確認識這些社會問題, 并且培養他們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 鼓勵他們提出自己應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舉措。這對學生走出“ 象牙塔” , 走向社會, 搞社會調研, 成長為一代有責任心、關心中國社會發展的新人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時代意義;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對于所舉的案例要時刻更新,盡量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國際焦點作為教學案例進行講解,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也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與其讓學生在網絡了解社會問題,接受謠言,曲解我們國家的制度、政策,不如由教師帶領學生來討論來分析。比如之前的“殺人辱母”案,案件一發生,網絡上謠言四起,抨擊我們的法治制度、詆毀我們的公安機關,那么,當教師在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制度這一知識點時,完全可以引入這一案例,讓學生們討論分析,正確理解中國的法治,讓同學們覺得自己學的內容有用,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和分析社會問題,自然學習熱情高漲。
“兩課”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沿陣地,面對當今多元的價值觀、多渠道地信息獲取方式,思政教師在課堂上要和手機搶學生,在思想上要和網絡謠言搶學生,可謂形勢異常嚴峻。只有學生愛聽、愿聽我們的課,在內容上吸引學生、在情感上感化學生、在思想上觸動學生,提高課堂“抬頭率”,才能正真打贏這場課堂保衛戰!
參考文獻
[1]洪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2(12):68-71.
[2]蔡斌. 高職院校“兩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探索[J].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4(2):82-84.
作者簡介
梁馨月(1988-),女,漢,河北,講師,就職于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