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世紀70年代末,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包產到戶責任制形式開啟了中國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縱觀30余年的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其核心是增加農民的收入,本質上是以農村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這三個基本要素不斷地被市場機制配置的過程。農村改革問題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關注的重點問題,每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是集中反映了農村改革發展歷程的政策精神,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推動了今后農村經濟改革的發展,農民收入達到最大利益化。
關鍵詞:中央一號文件;農村改革;政策;啟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農村經濟改革已經走過了三十余年的歷程。這些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不斷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每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制定與實施,億萬中國農民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促進了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1 “三農”問題的內涵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三農”問題即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主要指培育植物、動物以取得各類農產品而又具有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的物質生產部門。[1]毛主席曾經特別強調,農業問題關系到國民的生計問題,它地位的重要性無論何時都不會動搖。
農村與城鎮相對,也稱作鄉村,主要是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人口居住的地域。生產工具的出現,讓人們聚集到固定的區域開始耕種,農村便逐漸形成。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經歷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和改革開放的各種發展變化,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探索出了一條以建設中國特色的新農村道路。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者,他們的核心收入來源也依靠著農業生產。現如今,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國家領導人將農民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問題。
農業問題主要涉及經濟問題,是經濟領域中最古老的產業。它包括農業發展問題、經營方式的選擇問題、農業的科技進去與創新問題等等。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的農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農民豐收。我國的糧食和其他主要農產品也由長期短缺轉為平衡,我國的農業發展更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無論是在改革還是在建設時期,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的根本問題,也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民的權益問題能否保障是中國“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近年來農民收入難,負擔重,“三農”問題也廣受關注,某些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的“三農”問題不僅僅是單純的農業、農民、農村問題,而是以農民問題為主的“三農”問題。[2]
2 “三農”問題是始終是黨關注的問題
馬克思總理主義的一個觀點就是重視“三農”問題,“三農”問題也一直是我國的根本問題。2000年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給朱銘基信中提到:“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3]朱總理看到后很重視,將“三農”問題作為急迫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農”問題不僅僅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黨中央關注的焦點問題。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就一直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但因為中國每一個發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不同,使得“三農”問題的性質和特點也不同。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學者將其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在土地改革完成之前,主要以解決農民問題為主要內容;第二個階段是在計劃經濟時期,以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進一步形成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后,以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主要階段。
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一直把馬克思主義“三農”思想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斷發展,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農”理論。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繼承和發展了“三農”問題的主要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做貢獻。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趨勢,經濟高速增長、農業生產成本加大、國際市場的競爭,如何在經濟持續增長的階段維持農業的地位,保證農民的收益,提高農業生產力,是我們將要面對的重大考驗。近年來,因環境污染,原材料過度開發使得我國農業資源出現缺口,能否保證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保證農業生產的安全和質量也是我們將要面對的巨大挑戰,也是今后“三農”問題的主要任務。
3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三農”理論研究
從2004年開始,中共中央已經發布了14個有關“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由此可以看出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也表明了我們黨堅持不懈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要問題的心態。今年的一號文件保持了政策的連續和穩定,同時也與時俱進的提出了一些新舉措,主要亮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此次文件注重平臺和載體的建設。政策精神發布后,沒有平臺也無法落實,所以黨中央高度關注平臺和載體建設,主要體現為“三區、三園、一體”。“三區”主要是糧食生產的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的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三園”是指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一體”是指田園綜合體。總體上來說,以“三區、三園、一體”為建設,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把農村的有力資源、科技人才、項目開發聚集在一起,加快農業發展的腳步。
第二方面,優化農業資源和要素的配置,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整合撬動財政金融資金,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等,主要突出人、地、錢三個要素。從中國的國情來看,解決好水資源確實是最迫切的問題,而節水作為一個方向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適度整合資金,撬動社會和金融的資本,將更多的收益投入到農業和農村的建設中來。在用地政策上,將閑置宅基地用于鄉村旅游建設也是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第三方面,在保障農業主題和人才方面,積極發展“三位一體”的綜合合作,重點培育鄉村專業人才和工匠等政策,培養一批專業人才,扶持一批鄉村工匠。
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趨勢、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理論的繼承與創新,是黨對“三農”問題的新思想、新發展和新突破。中國的根本問題就是農民問題,抓住了農民就是抓住了中國發展的根本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一定可以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3]《中國共產黨二代領導集體與“二農”》[J].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4]武力,鄭有貴.《解決“三農”問題之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610。
[5]王金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湖北:長江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匯編》[J].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劉揚(1991-),女,內蒙赤峰人,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