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霞娣
摘 要:該文闡述了當前灌云縣稻麥綠色高效的生產現狀,挖掘現實存在的突出問題,有的放矢地闡述了解決辦法和發展前景,確保灌云農業生產綠色、生態、可持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關鍵詞:稻麥兩熟;綠色高效;生產現狀;問題探討
中圖分類號 S511;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1-0041-02
灌云縣地處江蘇北部,溫光資源豐富,稻、麥、大豆等門類比較齊全,是全省農作物生產優質、高產地區之一,近幾年在全縣建立了優質稻米、專用小麥、優質大豆等生產基地。灌云縣春秋兩季處于南北季風交替時期,干、濕、冷、暖天氣多變,冬季以寒冷干燥天氣為主;夏季受海洋性季風控制,炎熱多雨,高溫期同多雨期一致。日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年均日照總時數2456.2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5%,在作物生長季內為62%,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3~15℃;雨量充沛,年降水800~900mm。常年種植水稻4.67萬hm2、小麥5.03萬hm2。
1 生產現狀
1.1 優化品種布局,打好綠色高效基礎 為切實加強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推廣,全縣寧粳4號、連粳11號、連粳7號、華粳5號等國標三級以上品種推廣面積達4萬hm2,占總面積的85.7%。小麥5.03萬hm2,平均6018.75kg/hm2,實現總產30.29萬t,今年根據省推介的主推品種目錄,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周年糧食高產的要求,落實好小麥品種布局,努力做到縣級“一主兩輔”,鄉級“一鄉一品”。重點以煙農19、濟麥22、連麥8號、連麥7號、淮麥33為主。
1.2 效益增加,綠色高效初步顯現 據全縣百戶農本收益調查點資料,2016年水稻平均產值達25717.5元/hm2,比上年24192元增加1525.5元,增幅5.93%;平均成本10874.25元/hm2,比去年12075.75元減少1201.5元。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現全覆蓋,推動了水稻收益的穩定與增長,平均收益16643.25元/hm2(扣除人工費),比去年13970.25元增加2643.0元,增加16.1%。
2017年小麥平均每1hm2生產成本為8340元,比去年減少30元:其中種子1095元、化肥1860元、農藥375元、耕收1770元、灌溉600元、用工2640元;近幾年種植成本增加主要是秸稈全量還田造成耕收價格高以及稻茬小麥遲播造成用種量增加,但化肥價格比去年成本降低。按照小麥收割時的收購價為2.3元/kg,產值平均為13842.0元/hm2,效益為5501.25元/hm2,比去年增加1167.75元。
1.3 實施省部級綠色高產創建項目,示范推廣綠色高效生產模式 實施水稻綠色高產創建67hm2示范片16個(部級8個、省級4個、市級2個、自創2個,其中整建制鄉(鎮)2個(部級1個、省級1個),示范片面積為1.06萬hm2,水稻品種統一為連粳11號或寧粳4號,占全縣水稻面積22.88%左右。加大小麥綠色高產創建項目推進力度,從去年秋播開始做到早培訓、早落實;在全縣建立了6個小麥綠色高產創建67hm2示范片,其中2個667hm2濟麥22高產示范片、3個67hm2連麥8號高產示范片,1個67hm2連麥7號高產示范片.累計示范面積0.57萬hm2,有力的帶動和促進了全縣小麥大面積綠色高效生產,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
1.4 建立現代化的栽培技術體系,支撐稻麥兩熟綠色高效生產 (1)水稻拋秧和機插秧技術是水稻傳統手插秧栽培技術的重大改革。這項技術改變了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手工插秧的艱辛勞作,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利于水稻早分蘗,群體得到改善。據統計,2016年全縣推廣拋秧面積達2.33萬hm2,產量達9859.5kg,機插秧面積1.33萬hm2,產量達9544.5kg,拋秧主要集中在四隊、楊集、魯河、圖河、同興、下車、小伊等鄉(鎮),機插秧主要集中在王集、小伊、侍莊、七道溝等鄉(鎮),目前已逐步擴展到全縣其他鄉(鎮)。(2)推廣節水栽培技術。我縣地處沿海北部,平水年可利用水資源為5.3億m3,可保證2.5萬hm2稻田灌溉用水,又因我縣灌溉保證率低,為解決淡水資源虧缺與發展水稻的矛盾,開展了大田硬板節水灌溉試驗,總結出了水稻生育中后期間歇淺水硬板濕潤灌溉模式,可節約灌溉用水2250~3750.8m3/hm2,產量比對照田增產4.75%,節省灌溉電費60~75元,實現節本增效。(3)大力推廣稻茬小麥秸稈全量還田機械勻播技術。針對灌云縣稻茬小麥秸稈全量還田的生產特點,自2012年開始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開展了稻茬小麥秸稈全量還田機械勻播(下轉56頁)(上接41頁)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有效解決了稻茬麥秸稈全量還田出苗立苗難的技術方案。通過秸稈還田農機農藝配套技術組裝,達到秸稈全量還田效率高、質量好,提高了稻茬小麥播種質量,該技術在全縣推廣應用面積達70%左右,進一步提高了稻茬小麥的產量。
1.5 通過農藥減量,確保稻麥生產綠色高效 灌云縣植物保護工作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病蟲草測報站,對病蟲草發生進行預測預報,發行病蟲情報,交流病蟲信息,為正確防治病蟲草害當好參謀。同時因時、因地、因作物品種、因病蟲制宜,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再就是通過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有效地控制了病蟲草害的發生,保證稻麥綠色高效生產發展。
2 存在問題
2.1 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田已不是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渠道,部分鄉鎮直播稻面積仍有盲目擴大趨勢,且沒有適宜的抗倒伏品種,在成熟后期,由于連陰雨天氣,倒伏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小麥部分田塊管理粗放,導致田間病蟲草害發生較重,影響綠色高效生產。
2.2 農民對先進技術存在觀望、顧慮的心理 全縣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目前種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學歷較低,新技術難以推廣,種田不知道怎么管理,思想相對保守,不敢輕易嘗試,影響了現代栽培技術體系的推廣應用,發展綠色高效生產模式任重道遠。endprint
2.3 品種多、亂、雜,優質品種少 種子經營放開之后,由于引進量較大,生產管理放松,種子經營范圍廣,經營渠道多,致使生產中品種混雜、繁多、主體品種不突出,給統一管理、統一收購造成不利影響,好的品種不能形成好的產品。在大面積生產中,達國標優質品種少,推廣面積僅占30%左右,達到國標二級甚至一級的優質品種很少。
2.4 產業發展滯后 全縣稻麥生產在產業化開發等方面,存在明顯的滯后現象,不能有效地促進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加工企業呈現出小型、分散、低水平的弱點,缺少集團化的強勢競爭企業,設備落后、不配套,難以加工成高質量、高檔次的優質稻麥商品,無品牌。另外流通方面,產、銷銜接不緊密,組織化程度低,優質優價和定單生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3 發展前景
3.1 發展思路 我縣優質稻麥發展的思路是:品質調優、效益調高。具體是調整稻麥品種結構,優化品質;優化產業鏈的各個技術環節,保障優質品種產出優質商品稻麥。
3.2 發展目標 經過2~3年的努力,建成1.33萬hm2優質中粳稻無公害生產基地和1.33萬hm2優質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推進我縣優質稻麥的產業化、優質化、專用化。
3.3 具體措施 (1)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稻麥生產。推廣優質水稻新品種(系、組合)。中粳稻重點示范推廣連粳、寧粳系列品種,與大專院校、研究院所聯合,實施優質食味米項目;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優化品種布局,旱茬麥種植以濟麥22、連麥7、8號為主,稻茬麥以煙農19、連麥8號為主,晚播麥示范種植淮麥33,保證我縣小麥生產的良性發展,既保證糧食安全,又促進農民增收。(2)建設優質專用稻麥生產基地。優質稻麥產業化開發涉及生產、收購、加工、儲運及銷售等環節,加大對優質稻麥產業化開發的投入,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為依托,以企業為龍頭的產供銷一條龍體系,不斷加大優質稻麥產業化開發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加工、包裝等工藝水平,創建品牌,提高效益。在全縣范圍內建立優質水稻、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實行單品種連片種植,按照優質優價的原則,組織定單、生產,逐步實現稻麥綠色生產,增加收益。
參考文獻
[1]王龍俊.江蘇省粳稻-小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耕作與栽培,2013(5):1-6.
[2]潘長虹.淮北地區稻麥周年高產技術路線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13(4):167-169.
[3]金萬洋.蘇北地區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3):48-49.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