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紅+秦浩
摘 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作為一項重要課題,需要梳理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科學設計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研究思路等,并確立其研究重點,為后續開展系統的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2-0084-02
2017年是海南省開展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3+2”分段培養改革工作的第三年,在三年來的改革實施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困擾,譬如如何解決一體化人才培養銜接、如何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如何組織轉段考試等等,這些困擾都需要在高職改革實踐中進行深入探索。為此,開展“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將為海南省高職與本科院校開展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提供系統的理論指導,為改革院校探索科學的實施路徑及方法,并對海南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創新、職業教育“立交橋”搭建等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一、國內外實踐與現狀
(一)國外實踐
西方發達國家舉辦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有40多年歷史,其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多樣化。1967年,美國普渡大學開設了機械與機電技術、市場營銷、商業行政管理等高等職業技術專業,高職類專業畢業后可獲得學士學位證書。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廣泛宣傳和推廣的“生計教育運動”,促使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在形式和內涵上進一步融合。此后,美國近300所大學相繼增設了高等職業技術類專業,高職本科教育蓬勃發展。1968年,德國開始建立高等職業類院校,其數量逐步增加到70余所。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德國先后將部分高職院校(三年制)升格為應用科技大學(四年制),從而提升了德國高職教育的整體實力,豐富了高職教育層次的多樣化。瑞士是少數認可“高等職業教育”概念的國家之一,學生取得高職教育文憑后,可繼續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還可繼續參加研究生水平的學習。如想獲得學位則需提交有關的專業技術知識證明。澳大利亞的TAFE是全國通用的職業技術教育形式,由澳大利亞政府舉辦的TAFE學院負責實施教育與培訓。TAFE每年能夠提供數以千計的職業和非職業課程,這些課程大多是根據社會經濟和商業生活發展需要而設計的,非常實用。TAFE課程設計不僅有教育決策單位參與,而且工商企業界也參與,其課程可以提供學生未來就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二)國內實踐
近年來,國內在高等職業人才培養方面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廣東、遼寧、重慶、河北、江蘇、山東等省(市)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并試辦高職與應用型本科銜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改革試點工作。2011年7月,廣東省教育廳率先批準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大學聯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2011年8月,遼寧省教育廳在全省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中遴選7個國家重點專業開展四年制高職本科教育試點,為實施高職本科教育奠定基礎。2012年,江蘇省批準省內13所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開展聯合培養人才試點工作。2013年,山東省批準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與普通本科高校開展“3+2”分段培養職業教育招生試點工作;2014年,廣西開展了高端應用型本科人才聯合培養改革試點;同年,海南省在借鑒其他省經驗的基礎上也加快實施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及招生試點改革工作。據統計,目前國內已有10多個省(市)開展了相關的改革試點工作。概括起來,國內實施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高職與普通本科“3+2”分段培養;二是高職與普通本科聯合培養。
(三)研究現狀
在學術界,國內一些學者也非常關注相關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居金娟、張士兵(2014)通過對比分析現行普通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提出基于課程學分權值分布與崗位技能、技術研發、生產管理的課程反饋系統建設思路。胡斌(2013)針對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融合的課程體系,提出構建“三系統三平臺”課程體系。三系統是職業素質成系統、知識結構成系統、職業能力成系統;三平臺是搭建成型平臺、成業平臺、成才平臺[1]。季玲(2014)針對人才培養銜接問題提出的策略為:第一,構建主體由行業、企業、學校三方組成;第二,構建“高職課程+接口課程+本科課程”的課程體系;第三,突出實踐,構建“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模式;第四,互聘教師兼職教學,共享教學經驗和成果,共同建設一支兼具學術性與雙師型的教師隊伍[2]。張園、李玲(2014)認為,應利用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機制,建立和完善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通過項目組織、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管理等方面院校協同,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3]。蘇寶莉、顧惠斌、楊長春(2012)提出,制定分階段專業培養目標,實行專本一體的教學組織與管理、開展專本一體的質量監控、實行專本一體考核管理機制等[4]。孔慶新、賈韶千(2014)探索出一種校企合作、專本一體、共建共管的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貫通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孫華林、蘇寶莉(2014)提出構建“四段式”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基礎技能實訓、專業技能專項實訓、專業技能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四個階段構成[5]。這些研究成果為本項目系統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導。
二、研究內容、目標及思路
(一)研究內容
本項目的研究框架主要涉及以下內容:第一,比較研究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通過梳理國外和國內先進省(市)較為成熟的培養模式,進而系統歸納和總結,為海南開展此類人才培養改革提供借鑒與參考。第二,研究構建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本科院校的培養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標準,形成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是本研究的重點。第三,研究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銜接。合理的課程設置是解決課程體系銜接問題的關鍵,是院校聯合培養的難點。第四,研究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人才培養的考核機制。在專科學業結束后,如何通過科學的考核機制實現由高職專業向本科專業的過渡,將是專本轉段銜接的關鍵。第五,研究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在這種改革背景下,聯合培養出的人才質量如何、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如何,需要一套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衡量。endprint
(二)研究目標
本項目通過對聯合培養的學生、高職院校、本科院校、用人單位等進行問卷調查獲取第一手數據資料,分析社會認知度、就業期望、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就業質量等信息,以期構建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設計人才評價標準,并建立人才質量評價機制。為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為開展改革的高職與本科院校提供科學的實施路徑及方法。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梳理,結合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對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師范大學、瓊州學院等試點院校及樣本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對調查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尋找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的差異,探究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培養人才的模式及評價機制。本研究以文獻梳理、問卷設計、實地調查、數據分析、實證研究等方式開展研究實施工作。
三、研究方法和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文獻研究法。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細化分解研究任務,收集、匯編梳理相關文獻,做好研究前期的準備工作。二是調查研究法。通過對調查樣本進行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咨詢等方式,并獲取研究所需要的調查數據。三是比較研究法。通過對搜集資料、案例的分類比較,總結現有較為成熟的高職本科銜接培養模式的優缺點,并結合試點院校及專業的具體情況,通過比較,探索適合試點專業的高職與本科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四是個案分析法。對正在實施的試點院校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并構建出適合于試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將其推廣應用。
(二)可行性分析
一是技術可行性。本研究采用多種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使用的工具、設備、軟件、技術等都能有效獲得。二是組織可行性。本研究組建了專門的研究團隊,團隊成員來自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項目負責人既有應用本科院校10年教學工作經歷,又有8年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經歷。團隊成員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碩士5人,因此研究實力較強,并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三是時間可行性。研究成員多是本校的專職教師,開展科學研究是本職工作,因此具有充足的時間,保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項目研究任務。四是經濟可行性。本項目在研究過程中經費具有保障,除資助經費外,所在單位還能按照1:1的比例給予配套經費。
結語
海南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一體化培養模式研究作為一項重要課題,其研究項目經過了充分的論證和設計。項目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是探索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間的學分互認、學分轉換、課程銜接等問題,并尋找兩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以此推動海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