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錦
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錄中列出了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也新增了許多優秀詩詞,顯而易見,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正日益上升,同時也讓不少語文老師頭疼了: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到底應當如何進行,如何完成?古詩文教學和學習中,靈活運用“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兩種方法,效果良好。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語文教學;誦讀為本
一、誦讀為本,不求甚解
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無需面面俱到,從字詞句及音韻、意境等進行分析講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義就達到目的。這就是所謂的“誦讀為本,不求甚解”。
1.背誦量的積累是基礎
背誦量的積累是基礎,所以在教學中提倡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國文化的精粹。它博大精深,瑰麗燦爛,不僅語言精練優美,而且意蘊深刻,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我認為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為學生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
但如此精深的語言文學,對小學生來說是個難題,也是個挑戰。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學生不但要能背誦古詩文,還要逐字逐句地背誦釋義,這樣一來,嚴重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詩歌環節,有必要遵循“誦讀為本,不求甚解”的原則。
2.吟誦是學習詩文的有效方法
吟誦是學習詩文科學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提倡誦讀為本,不求甚解。誦讀,或者是背誦才是教學重點。學習、鑒賞詩文,我國古代早有一種流行廣泛且公認有效的方法,即“吟誦”,類似如今的“朗讀”“朗誦”“背誦”。所謂的吟誦,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因此,只有誦讀,才能自悟其義,才能做到心領神會。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誦讀的過程是讓學生多個感官共同參與的過程,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心、學生的口、學生的眼、學生的耳共同作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華古詩文藝術力量充沛,描寫細致,語言精練,抒情寫物生動活潑,吟誦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現,不知不覺就能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和能量,隨時由自己運用。毋庸置疑,我認為,誦讀為本,不求甚解,這是語文教學和文明傳代的絕佳措施。如,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名作《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寫山行所見秋天景色,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純用白描手法,以楓林為主景,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動人的山林秋色畫卷。這首詩意境優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尋味,富有感染力。多少成年人也不一定會感悟透這首詩歌素樸的表達和無盡的蘊含,反過來,讓還在成長中的小學生在一兩節課堂上完全理解這首詩歌的精妙,無疑是不現實的,學生只有在一遍遍誦讀的過程中,才可以一點點地接近詩歌本身,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他們對詩歌的認識才會更加全面、更加準確。也就是說,通過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學生背誦的古詩文越來越多,隨著慢慢地“醞釀”與漸漸地“反思”,就會量變質躍,他們會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地感悟到一首首詩歌的無限魅力。
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我們在古詩教學中,除了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外,有時候也可以提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古詩詞有時會花費大量筆墨,側重營造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如何才能較好地呈現出這種意境美呢?較佳的策略是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古詩詞的意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1.通過短文改寫古詩詞,呈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境
小學語文課堂中,通過無數次的誦讀,學生會一點點地領悟古詩詞呈現的意境之美,這時候老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將對古詩詞的理解改寫為短文。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去改寫,要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在短文中呈現古詩詞描繪的內容,還可以做合理的想象。無疑,這種方式是對學生一種能力的展現,也是享受美的過程,會進一步促進和激發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2.積極推薦課外閱讀,呈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境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古人寫作的秘訣。如今的小學生學習古詩詞,這個方法又何嘗不可呢?根據筆者的經驗,要想讓小學生學好一首詩,我就盡量要求學生去找類似的詩,尤其在網絡發達的時下,挑選出好幾首類似的詩歌,也不是難事,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古詩詞教學和學習,是語文教學中最美的課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培養朗讀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欣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