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燕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確保學生順利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始終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結合教學經驗,從學習興趣、教學情境、雙向互動三個方面,淺談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對教學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今天,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教師調整、優化教學方法,促使課堂教學趨向于合理性、科學性。
一、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甜蜜的牽引。成功的教育不是強制灌輸,而在于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夠化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索,課堂教學自然能事半功倍地進行。如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其一,融洽師生關系。“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樂于親近教師,愿意聽從教師的指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嘗試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給予學生關愛,從而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其二,營造教學氛圍。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民主、活潑、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應重視課堂氛圍的營造,釋放自身魅力,以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控制好課堂節奏,確保學生能夠有效集中注意力;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疑問,在互動、反饋的過程中由淺入深開展教學。其三,學生實際情況。陶行知先生言:“先生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要落實“教學生學”,就必須圍繞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切入點。語文教學主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只有學生熟悉了解,課堂教學過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條理清晰。
二、教學情境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離不開教學情境的構建。課堂教學情境,一方面契合小學生直觀思維能力突出的特點,可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知識點;另一方面,教學情境的趣味性、直觀性,能潤物無聲引導學生進入教學主題中,集中學生注意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教學情景,離不開教師的語言描述。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教學,教師在構建教學情景時,使用最多的手法也是語言描述。語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有效營造課堂氛圍;具有巧妙的牽引力,能有效引導學生置身其中。語言塑造教學情景,或者慷慨激昂,或者曲折離奇,或者如泣如訴,或者溫馨感人。語文教師言語表述能力自然高出一般人,但在教學中通過語言渲染課堂氛圍,構建教學情景時,應當使用故事性的語言表述風格。喜愛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節課40分鐘,小學生意志力較差,難以自始至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免出現發呆出神、講話嘻鬧的情況。此時若結合教學內容,講述一個小故事(或者文章作者的趣味軼事),學生覺得有趣,主觀能動性隨即被激發出來。小學生的想象能力極其豐富,通過故事性的講述,學生能在頭腦中“幻化”出相應的場景,并能“身臨其境”地“活躍”其中。
三、雙向互動
高效課堂,建立在師生、生生及群體的雙向互動基礎之上。從學科屬性而言,語文屬于人文學科,沒有固定、唯一的標準“答案”;從學生角度分析,語文教學應促進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基于以上兩點考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重視教學過程的互動環節。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或實施課堂互動?首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比如說,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筆者提問:“同學們去過圓明園嗎?”“那里都有哪些美景?”“圓明園現在又變成了什么樣?”設置這些疑問,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回答。又如,教學《拔苗助長》時,筆者問學生:“為何農夫費了力氣,禾苗不長高反而死了?”“如果你是農夫,你應該怎么辦?”設置這樣的問題,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教學效果甚為理想。其次,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遠比單方面接受知識更為有效,印象更加深刻,而對于知識點其中的關聯、分類、梳理、感受等,把握得也更深入。教學《小兒垂釣》時,有學生提問:“路人借問遙招手”這句詩中,是路人在招手?還是小孩在招手?筆者當場表揚了學生聰明、細心,繼而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學生們躍躍欲試,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學質量產出的關鍵所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絕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性行為,而是循序漸進、逐漸積累的動態過程。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傳授學生合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針對性地增加閱讀量,強化語言表達及寫作訓練,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簡雙.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探討[J].課外語文,2014(4).
[2]婁丹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
[3]毛玉燕.論如何搭建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語文課堂[J].西部素質教育,20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