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輝+李曉茹
摘 要:情感是一種復雜的生理變化,是人們對客體事物在心理與態度上產生的獨特反應。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訓練就是借助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感知體悟,學會表情達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發展學生自我情感調控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建立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情感訓練
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進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這些都告訴我們: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祖國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情感的浪花,培養他們理解美、欣賞美進而創造美的能力。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無一不閃現著作者的愛憎,深含著作者的感情。所選文章,文質兼美,圖文并茂,字里行間彌漫著或清新淡雅,或秀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把情感教育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
一、儲備情感,挖掘情感源流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這就是觸景生情,語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有它所要表達的情感。怎樣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接觸文本之后就能走進文本,觸發學生情感呢?這就需要教師學生善于把握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挖掘文本中的情感源流,引導學生蘊積情感,以達到情到而情發,使學生更好地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做到這些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
1.定好情感基調
“轉軸撥弦三兩聲”,講的是試弦定調的事。同樣,文章中的情感也有基調的內容。總體來看,各篇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差別很大,或高興愉悅,或悲涼凄婉,或豪放愜意,或凝重深沉。為文章確定一個基調,可以從全局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課文《冬不拉》中寫道:一個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聲將王子除掉瞎熊而犧牲自己的悲壯故事講述給國王聽。“舍己為人”成為全文的感情基調,勇敢、善良、勇于犧牲的品德的贊美之情充溢于文中,學生抓住了這一情感基調,便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情感層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徑,辭者文之緯。”優秀的文章,“情”往往潛隱于“辭”中,形成一條情感發展線,體現了情感變化的層次性。《釣魚的啟示》一文中主人公“我”的感情經歷了由釣到大魚的欣喜→必須放掉魚的大失所望→從中獲得啟示的變化過程。理清了這條情感線,便能使學生清晰地感悟到作者強調的:道德雖然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而“我”卻能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教育的話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進一步表達作者對父親偉大智慧的崇拜之情。
3.把準動情之點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教材中有很多文藝性較強的文章。每當閱讀這些內容走進文本時,都會有幾處感人至深的描寫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例如,《窮人》末尾部分,漁夫歸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過來撫養時與桑娜展開的對話部分使人震撼,耐人尋味。通過“你瞧,他們在這里啦”,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窮苦人民的一顆純真、善良之心,他們的精神財富很豐富。
4.辯明情感差別
人的情感極具復雜性,并顯現出強烈的差異特性。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表現情感差異的話語,引導學生仔細推敲,指導學生發表體會,培養學生豐富而細膩的情感品質。《我的戰友邱少云》第七自然段中展現了“我”的內心活動。當邱少云烈火燒身時,我“緊張”“矛盾”“擔心”“焦急”“痛苦”,表現出“我”情感的復雜性,渲染了邱少云烈火燒身時令常人難以忍受的危險處境。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我”的復雜情感,讓學生細品情感的迥異。
二、積聚情感,引領感知體悟
從某一角度來看,學生閱讀深化語文教材的過程也是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認同情感,逐漸被熏陶的過程。學生受知識經驗、閱歷深淺等因素的限制,還不能獨立、準確而深刻地領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師要著重教給學生體會情感的方法,培養學生悟情的能力,為學生較好地表達情意醞釀情勢。
1.以理激情
情感的產生以深刻的認識為前提,只有被感知過的事物,才能對這一事物產生特定的感情。教學時,教師要善于運用講解的方法,理清與文章相關的背景、故事,引導學生認清事物的內涵、功用,從而豐富學生的認識,達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在體會邱少云嚴守紀律、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時,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聯系“抗美援朝”的時代背景,從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層面來認識人物的偉大形象。
2.想象入情
教師引領學生感知優美語言時,要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頭腦中形成框架,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透過語言文字達到領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例如,《鳥的天堂》一文,從靜動角度描述了大榕樹的美景,表現出作者的喜愛之情。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扣準字詞句,感受大榕樹的特點,還要讓學生想象鳥兒休憩與齊飛時的動態美景。這樣,學生感知了大榕樹這一鳥的天堂之美,自然領略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
3.讀中悟情
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應,從而體驗書中文字的優美滋味。《心中那盞燈》中,從“父親急忙走過來,幫我掖好被子”中學生會自然而然體會到父親寧可自己凍著也不讓兒子凍著。教學時,可以抓住關鍵字詞,體會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注重對話朗讀,讀出父子間的深情,讀出父親對兒子特別的愛。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抓住字、詞、句,進行朗讀訓練,引導情感體驗,使學生的課文學習情韻雙收。endprint
4.對比體情
通過各種類型的比較,可以明晰差別,抓住特點,較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可以圍繞“大年夜”這一特定環境。文章描寫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腳賣火柴的情景──擦燃火柴幻想大年夜的食物、圣誕樹等物──最后小女孩在大年夜熱鬧氛圍中凍死;對比之下,教師可啟發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 一家人喜氣洋洋,有說有笑,張燈結彩,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同樣都是過大年,通過鮮明的對比,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對罪惡舊制度的痛恨和對新社會的熱愛之情。
5.設境生情
葉圣陶老師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大意就是在教學中要引道學生逐步進入描寫的情境,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李吉林老師執教《桂林山水》一文時同樣采用了假想旅游的形式引領學生入情入境,蕩舟漓江,細細體悟山水的美景,使學生較成功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激情。
三、表達情感,創設表情佳機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引領學生正確體悟教材情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能脫離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往往帶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去感知教材。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較準確地體悟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震撼,或被優美景色所陶醉時,隨著情感蓄積加深情勢加劇,會產生急于迸發的動機,即會出現“情滿而溢發”的現象。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學習的時機,抓住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努力為學生創設表達情意的環境,培養學生豐富的移情能力。例如教學《凡卡》一文時,凡卡偷偷給爺爺寫信,信中提到他在城里的鞋店當學徒受到的種種虐待,雖然課文中并沒有對凡卡急切地想回到鄉下和爺爺一起生活的愿望做過多的描述,也沒有直白的表述,而是選用對比、反襯、暗示等表達方法,讓凡卡的不幸遭遇躍然于眼前。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促悟,悟中生情”,在字里行間尋找感情的出口。朗讀中,“罵聲”“鞭打聲”“哭聲”“吵嚷聲”似乎不絕于耳,凡卡的悲慘生活再現于文字中。學生在反復朗讀、不斷思考中感悟,對凡卡悲慘遭遇的同情,對當時沙俄黑暗社會的痛恨,在朗讀中表達出來,學生的情感在表達中得到熏陶,受到啟迪,享受到情感宣泄的樂趣。
引導表達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易于學生動情的“瀉情點”,根據課文內容、主旨的需要相機地創設好佳境佳機,培養學生的傳情能力,健全學生的情感品質。
一節情感深厚的語文課就如同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個微縮的情感世界。教師在情感訓練的教學過程中,“儲蓄情感”“醞釀情感”“表達情感”,讓學生經歷情感發展的過程,促使情感教學的優化、學生情感素質的發展。教師應不斷探索更具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全面增強語文情感教育的魅力。豐富學生的人格素養,健全學生各種情感的必備要素,以使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0.
[2]羅瀚.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10(17):3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