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仙
摘 要: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小學語文教師將課堂教學的內容集中在了知識灌輸、目標完成和應試技巧的傳授上。不僅無益于學生語言能力和個人素養的培養,也違背了語文教育的初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運用科學、合理、多元的方式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具人文氣息,讓學生在充滿語文味兒的氛圍下實現能力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文味兒
營造具有語文味兒的語文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過程,也是提高教師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接受文學熏陶的同時培養綜合素質的重要措施。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語文味兒課堂的研究,總結出讓小學語文課堂更具語文味兒的方法和措施。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語文味兒的重要性
1.回歸語文本源
應試教育過強的功利性,使得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大多集中在知識的灌輸和應試技巧的傳授上。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過度地關注系統知識的構建、學習方法的歸納,學生難以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情感體驗,綜合能力自然無法提高。然而營造語文味兒的課堂,教師需要充分創建以文學作品為基礎的人文氣息氛圍,讓學生在感悟文學、獲得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潛移默化的接受。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自然地掌握知識,對于回歸語文的本質教育要求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促進教師水平
營造具有語文味兒的課堂,直接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主動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通過多元化的方法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具人文氣息。這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教學水平和教育觀念的提升有著能動的反作用,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觀要求。
3.提高學生素養
小學生由于年齡和知識的限制,對于語文甚至文學的認知并不成熟。在如上文所述的學習模式下,語文氣息被扼殺,學生的思維被抑制,很容易導致學生對語文產生厭倦甚至反感的心理。在充滿語文味兒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可以充分感受語文帶給自己的積極情感體驗,在濃郁的人文氣息中獲得心理的滿足,并在這種正面的情緒中不知不覺地汲取語文知識,感悟語言魅力,從而獲得文學的熏陶,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語文味兒的方法
1.探究文本內涵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最重要媒介。對此,實現語文味兒的課堂教學,小學語文教師首先需要充分掌握課文的內涵,挖掘其中的情感資源,讓學生對于課文的認知不只停留在基本知識的獲取和課文的淺層次研讀中。只有在獲得與課文相對應的情感后,學生才能在思維的發散、想象的激發和情感的體驗中汲取語文的營養,實現知識的積累。
2.體驗人文情感
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代表,其特色就在于能夠包含古今中外世間一切的情感、思想和觀念。也正是這種人文的承載,使得語文可以讓學生實現情感的豐富、經驗的積累與閱歷的增加。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挖掘語文的人文內容,讓學生在充分體驗其文化內涵的過程中感悟人文氣息。教師以此為基礎,將知識潛移默化地向學生進行傳遞和引導,可以讓學生獲得人文情感的體驗和知識水平的提升,可謂一舉兩得。
3.多元方式教學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通過系統性的知識掌握已經很難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營造具有不同氣息的語文味兒課堂,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感受語文的氣息,獲得能力的提升。
三、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語文味兒的措施舉例
在講解課文《晏子使楚》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知道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對其擁有初步的認識。之后,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齊王和晏子的神情、性格和心理充分地表達出來,讓學生獲得人物的情感體驗。教師據此引導學生對于具體的語言描寫部分進行反復品讀,讓他們了解諸如“狗國”“橘子”等舉例的精妙所在,從而了解晏子的機智以及語言的奧妙,以及文章中的語文氣息和語文味兒。
學生對文章的整體脈絡和細節內容擁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對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勾畫,并在班里進行分享,解釋自己喜歡這些語句的原因,讓學生在這種交流中感受語文的魅力,體驗語言在描述整個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文章的統一研讀和自主性探究,學生對于文章已經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了其中的語文氣息和語文味兒。這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將這種語文味兒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和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語句和課文內容進行仿寫、擴寫和改寫,也可以自由發揮寫出自己的個人情感,從而達到語文味兒的內化和升華。
總而言之,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兒,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更是語文教育教學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把握語文的人文學科性質,營造語文味兒的課堂,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不只是知識的掌握,更是情感的豐富和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唐金州.小學“語文味”課堂的思考與實踐研究[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7).
[2]蘇維平.談小學語文教學的“語文味”[J].教育革新,20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