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巧
摘 要:全面普及素質教育理念的今天,音樂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越發引人關注。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新時期的小學音樂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背景,進一步強化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當下每一位小學音樂教師都在關注的議題。以小學音樂教學現狀為研究視角,簡要分析了當下小學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希望眾位音樂教師可以引起重視。
關鍵詞:小學音樂;人音版;教學現狀;措施
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美好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學生心靈和情感的升華。然而反觀當下的小學音樂教育,由于長期以來人們的不重視以及學生音樂基礎差異較大等問題,教育效果遠遠不如預期。
一、小學音樂教學現狀
(一)學生缺乏音樂興趣
小學生剛剛步入校門,他們對于學校的一切還感到很陌生。每天除了音樂之外,還要將大量時間用于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的學習。由于學業負擔較重,不少學生不愿將時間過多地用于音樂學習,普遍缺乏學習音樂的興趣。對于很多人而言,音樂課上與其學習枯燥乏味的樂理知識,還不如學唱幾首流行歌曲有意思。為了爭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配合,教師絞盡腦汁努力激發他們的音樂興趣,但是最終效果往往讓人嘆息。久而久之,學生漸漸習慣了將音樂課程當做一門副課,內心深處更加不喜歡上音樂課了。這種現狀之下,學生好像是在被動接受音樂教育,學習動機遲遲不能激發,致使學習效率低下。
(二)音樂教學手段落后
教學手段落后是歷史遺留問題。在過去,由于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有限,教師只能采用口頭范唱、扮演的方式傳授音樂知識,學生自然學得懨懨欲睡、效果不佳。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持續健康發展,新時代的小學生從小身處于不斷進步、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之中,他們習慣了新鮮好玩的事物,一板一眼的傳統教學手段顯然吸引不了他們興趣。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不少教師雖然認識到了創新教學手段的重要意義,在開展教學設計時有意識引入新型教學手段,但是往往由于自身教學經驗不足亦或是信息化能力有限,導致最終教學效果與預期教學目標大相徑庭。
(三)教學缺少人文內涵
音樂是一門藝術課程,它的學科屬性決定了音樂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對音樂課程的人文內涵理解不夠深刻,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大部分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教學計劃,沒有從大文化、音樂與人的宏觀角度重新審視課堂教學。這不僅影響了音樂教育功能的深入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音樂審美情趣的全面發展。較多時候,學生都是局限于作品本身去認識音樂這門藝術,對于音樂作品人文內涵的豐富性理解不到位。與此同時還存在另一種情況,出于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這一目的考慮,即便教師想要從音樂作品的人文內涵這一角度進行拓展,但是由于擔心小學生接受不了,教師只好一帶而過、淺嘗輒止。
二、應對措施
(一)努力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眾人皆知的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音樂課程應當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心理狀態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故事導入、游戲教學、組織競賽、舉辦實踐活動等,都能有效起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以《晨景》這首貝多芬交響樂鑒賞教學為例,教學之前筆者先用貝多芬的名人事跡導入教學,學生果然被激起了學習興趣,效果非常好。
(二)創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手段
音樂具有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接受心理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與調節,為學生體驗和感知音樂作品營造良好氛圍。以往的那種落后教學手段顯然不足以滿足這個教學需求,因此教師應當努力學習現代教學技術,適時創新教學手段,多嘗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渲染課堂環境,為學生帶去一場豐富的視聽盛宴。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田野在召喚》的教學中,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上出示了一組優美的田野風光圖片作為背景圖片,隨后教室里面緩緩響起《田野在召喚》的音樂聲,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歌詞內容,很快就進入了音樂情境之中。
(三)適當賦予音樂教育人文內涵
音樂是時代的反映和社會心理的折射,人文內涵是音樂作品的重要屬性之一。教學小學音樂時,教師應該以具體的音樂作品為切入點,帶領學生了解這首作品背后包括時代、社會以及整體人文環境所反映出來的綜合內涵。例如五年級上冊《打虎上山》鑒賞中,可以從京劇的文化價值角度切入,激發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豐富學生音樂視野。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語言,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音樂教育功能的進一步發揮。組織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正視這些問題,及時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在開放、平等、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中實現音樂的再創造。只要全體教師共同致力于小學音樂教學改革事業,學生的音樂思維和審美情趣必將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郭聲健.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及改革思路[J].音樂探索,1999,6(11):89—90.
[2]王婷.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評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4(2):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