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庭+吳險峰


摘 要:該文介紹了晚粳新品種“廣粳16”的選育經過、特征特性及移栽田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育秧技術、栽插密度、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為“廣粳16”的栽培提供指導。
關鍵詞:廣粳16;選育經過;特征特性;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6-0052-02
“廣粳16”是廣德縣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常規晚粳品種,2017年3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省稻2017033)。近幾年來針對晚粳市場種植面積大,廣德縣農科所科研人員展開了耐抗逆方面側重篩選,在廣德縣南部山區尋找高溫高濕、易感稻瘟病區域,將部分育種親本材料放到感病區加壓選擇,最終培育出晚粳新品種“廣粳16”。該品種表現米質優、產量高、豐產性好、抗倒伏強、易栽培。
1 選育經過
該品系2008年夏在引進親本鹽粳10號中表現一株矮稈生長清秀,分蘗較強,粒型大,熟色好。混收種子于2009年正季在廣德種植F2。從中優選單株10個建立株系,F3~F8世代中,主要從米質,抗性,熟色等性狀進行選擇,期間優選優異單株1~2個海南加代。2012年在20個株系中進行優中選優篩選,其中16號系表現為整齊一致,農藝性狀較穩定,葉色熟相表現好,且早熟,保留該品系并南繁加代。命名為廣粳16。2013年推薦參加安徽省雙季晚粳(糯)聯合鑒定(詳見表1)。
2 特征特性
2.1 生產區試及產量效益分析 2014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460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10.37% (極顯著);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853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9.62%(極顯著)。2016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900.5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15.12%,按當地市場粳稻售價3.1元/kg,增收3217.8元/hm2(詳見表2)。
2.2 植株形態 幼苗葉色淡綠,葉片較挺,整棵株型集散適中,平均株高85.8cm左右,主莖總葉片14~15張,成熟時期4~5張功能葉片挺直,莖稈粗壯、葉鞘較肥厚,抗倒伏性強,谷粒金黃橢圓。穗型較大,穗長14.8cm左右、有效穗325.5萬/hm2,每穗總粒數110粒左右,結實率90.8%,千粒重28.5g,抗低溫冷害性1級(空秕率9.2%)。
2.3 生育期 根據2a區域試驗和1a生產試驗觀察,“廣粳16”播期在6月20日左右,秧齡26d左右,全生育期134.6d,比對照品種(M1148)早熟4.2d。
2.4 抗性 該品種對條紋葉枯病、白葉枯病、稻瘟病和紋枯病均具有較好的抗性。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60),抗稻曲病(病指2.7),中抗紋枯病(病指43),抗白葉枯病(病指21);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紋枯病(病指39),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8)。
2.5 品質 “廣粳16”米質優,外觀米質透明,米飯晶瑩,口感柔軟,富有彈性。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4年米質達部標4級,2015年米質達部級5級。
3 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3.1 種子處理及催芽 晴朗天氣曬種1~2d,增加種皮的透性,提高吸水率。精選種子,去除雜質、秕粒。用藥劑浸種預防惡苗病,催芽采用“高溫破胸(露白)(35~38℃),適溫(25~30℃)齊根芽,攤涼煉苗”原則,種子破胸后,要進行翻種,使破胸整齊。
3.2 培育壯秧 “秧好一半谷、好秧出好谷”。壯秧是水稻獲得高產的基礎。根據當地生產習慣可采用濕潤育秧。濕潤育秧按秧田大田比1:(7~8)來安排秧田面積及其播種量,秧齡27d以內。由于雙季晚稻育秧期間氣溫偏高,控制秧齡十分關鍵,必須根據移栽時間來確定水稻播種時間。
3.3 基本苗及栽插密度 “廣粳16”移栽稻折算大田用種量約30kg/hm2(如果秧齡延長到30d左右,用種量增加到37.5kg/hm2)。合理密植,建議栽插規格為株行距17cm×13cm,移栽量30萬穴/hm2左右,每穴栽2~3粒種子苗。栽插深度控制在2~3cm。
3.4 田間管理
3.4.1 科學施肥 在肥料管理方面,應根據粳稻不同生長時期的需肥量合理施用。粳稻耐肥,需肥量較大。N肥按270kg/hm2左右的純氮量計算。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為4∶3∶3,分別在栽前1d、栽后5~7d左右、主莖劍葉葉枕平出時施用。氮∶磷∶鉀=1∶0.5∶1(各地酌情調節)。磷肥全部基施;鉀肥作蘗肥(占40%)和穗肥(占60%)分2次施入。分蘗肥于拋栽后5~7d與除草一起施用。穗肥在葉齡余數3.5~3時施45%復合肥330kg/hm2加尿素60kg/hm2,葉齡余數1.5葉時施尿素75~90kg/hm2。
3.4.2 水漿管理 水漿管理總體采用濕潤灌溉為主,田間不灌深水,既避免排水,又促進生長。分蘗期淺水勤灌,促根保蘗。移栽后15d排水沉實2~3d;當苗數達240萬苗/hm2左右時開始排水擱田,并開出豐產溝,進行分次擱田,以田不陷腳為度;當苗數達300~315萬苗/hm2時,適當重擱。孕穗期灌淺水養胎。抽穗揚花期建立淺水層,進入灌漿結實期后,干濕交替,齊穗至成熟期間實行間歇灌溉,保證秧田表面土壤吸足水分后自然落干,保持田土濕潤,收獲前8~10d斷水。
3.5 病蟲草害防治 堅持“預防秧苗期,放寬分蘗期,保護成穗期”的水稻病蟲管理總原則,大力推廣以現代綠色植保技術為重點的防治技術,根據“廣粳16”生育進程及當地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切實加強預測預報,做到安全高效用藥。針對該品種穗型偏大、穗部著粒較密、易發生稻曲病的特點,在抽穗前7d和齊穗后用井岡霉素、好力克、愛苗、已唑醇、戊唑醇等防治稻曲病和紋枯病2次。移栽后5-7d結合施返青分蘗肥,1hm2用60%丁草胺乳油1500mL或53%芐嘧·苯噻酰可濕粉1200~1800g拌細土300kg均勻撒施,施藥時要建立淺水層(苗小的田塊水層不能超過心葉),保持水層3~5d,封殺雜草。
3.6 適當遲收 根據粳稻分段結實灌漿期長的特性,一般齊穗至收獲期需55d左右。建議每穗飽谷達到95%黃熟時進行收割,切忌斷水和收獲過早,以免影響結實率和千粒重,確保豐產豐收。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