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丹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任何時代都不能忽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古詩詞教學來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隨著當前多元化思想發展趨勢愈發明顯,幫助學生確立堅決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是每一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我國古詩詞中有著大量的愛國主義詩詞,傳達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充分運用這些資源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愛國主義教育;策略分析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最不缺乏的就是與愛國主義相關的題材和內容,各朝各代都有著典型的愛國主義代表人物,留下了傳頌千古的愛國詩句,這些都為現當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愛國教育素材,教師將之合理地發掘與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為祖國的建設提供優秀的人才。但就目前來看,我國教育中依然存在著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因素,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
一、影響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的因素
1、對“文道合一”的正確教學理念的偏離。語文是一門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其人文性與工具性進行有效結合才是正確的教學途徑,古人講究“文以載道”,便是強調了文章人文教育與工具性特征相結合這一點。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并沒有正確理解“文”與“道”之間的關系:有些教師重點在于講解古詩詞的字、句,沒有深入挖掘古詩詞背后的時代背景和表達的具體情感,使得古詩詞教學成為純粹的文學鑒賞課;而有些教師則過于注重詩詞中的愛國情感,忽視了對詩詞句式、語言能力表達方式的賞析和教學,隨意與政治教學內容掛鉤,生生將語文課變成了政治課。因此,這兩種傾向都是將“文”與“道”相割裂的方式,不足取[1]。
2、忽視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自古以來,我國的人文教育便十分重視“文道合一”,要求從教者不遺余力地追求“文道合一”的教學目標。但就目前我國的古詩詞教育狀況來看,教師教學方式還是一塊短板,并未能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教師的教學方式基本是教師口頭講授,學生在講臺下邊聽邊做筆記,這種方法缺乏一定的靈活性,與課堂時間的有限性相沖突。對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較少,未能將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與古詩詞的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因此,教師須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二、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1、知人論世,把握思想主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詩詞反映了詩人的愛國情懷,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須注意遵循“知人論世”的原則,即根據每一篇古詩詞作者特有的時代背景、詩人的生活經歷和進行創作的目的等,來將古詩詞進行詳細的解剖、講解,從而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創作意圖和傳達的情感,從古詩詞表達的思想主旨中把握詩人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和情感態度。如詩圣杜甫的《春望》、《石壕吏》都是表達作者強烈愛國情感的詩,教師在講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先主動地去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創作動機,而不是在課堂中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傳輸。詩人創作這兩首詩時,正值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那么,想要深刻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就要適當地了解這段歷史,做好這些準備之后,才能更好地融入課堂,領悟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2]。
2、品味形象,培養愛國情操。每一首古詩詞都會涉及到文學形象的塑造,它是指賞析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經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的具體的可感的動人的生活圖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學形象,通過這些鮮明的形象來挖掘詩人深藏其中的愛國情感,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讓學生油然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如教師在講解文天祥的詩《過零丁洋》時,可以通過“飄絮”、“浮萍”等形象鮮明的詞匯,體會詩人感嘆自己因國家破碎而孤身飄零、壯志難酬的無奈,并以浮萍這一意象比喻命途多舛的國勢,但他收復中原的壯志和決心卻始終不渝,尤其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更是道出了詩人視死如歸、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體現他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這給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愛國主義典范,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正義的事業而勇于獻身。學生在品味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作者高尚愛國情操的熏陶,并向作者看齊,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報國之志,培養自己強烈的歷史責任感。
3、創設情境,巧用聲像媒體。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創設情境,以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直觀的視頻畫面更能給予學生直接的、深刻的情感體驗,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感觸覺等多種感官功能。如教師在講授杜甫的《石壕吏》時,配以相關的視頻資料,將安史之亂中戰火頻繁、百姓流離失所、官吏逼迫人民的場景生動而具體地展現出來,表現貧苦大眾飽受戰爭之苦和官吏壓迫之苦的情景,傳達作者對發動戰爭者強烈的譴責和對人民深沉的同情。逼真的畫面和濃厚的情感具有很強的視覺、感覺沖擊力,給予學生強烈的精神震撼。教師利用這些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不斷接近作者的思想境界,能夠有效避免以往教學方式不夠靈活的缺陷,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
4、參與實踐,深化愛國情感。教師同時需要注重教學的實踐性,開展一些實踐活動,邀請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以實踐活動的形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如以班級為單位的詩詞朗誦大賽,學生也可以以某一首愛國詩詞為題材,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學生可以將詞改寫成話劇,將詩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情感用現代文的形式加以擴充,并通過表演的方式將之淋漓盡致地表演出來。又如詞人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學生可以通過表演的方式將將軍“醉里挑燈看劍”的情形和士兵們“分麾下炙”、“沙場點兵”的情形展現出來,或慷慨激昂,或悲壯沉痛,以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畫面感,增強學生的愛國激情。
三、結語
總之,將愛國教育滲透到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是一條實愛國教育的良好途徑,教師應當注重文道的結合,既注重古詩詞具體內容的講解,也注重充分挖掘其身后的時代背景和政治背景,深挖其中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和強烈的民族情感。
參考文獻
[1] 刑孔娟.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祖國,2013(8):106.
[2] 武楠楠.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J].鎮江高專學報,2016(1):85-85.
[3] 楊定明.吟誦 知意 悟情——論傳統的吟誦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新聞愛好者,2009,(10):88-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