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
摘要:小學的數學教育,面對兒童,教的是數學,我們教師既要有兒童意識,也要有數學創新的視角,隨著微時代的來臨,微課程“翻轉課堂”變革著數學課堂,所有的知識以點的形式呈現,讓我們教師從“獨舞”到和學生“共舞”,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返璞歸真,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創造過程,讓學生明白數學并不高深莫測,數學并不是來自權威和書本,數學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關鍵詞:微課;數學;翻轉課堂
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具有廣泛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巨大的張揚,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成為學生誕生精彩觀念的舞臺。微課,作為一種聚焦式的教學形式,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注入了新活力,以課堂為中心,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發揮微課的不同作用,讓課內、課外學習聯系更加緊密,使教學時間與空間得到拓展,數學教學的面貌將煥然一新[1]。
一、情感投入,趣事多多
微課是預設,是師生無實際的互動,更加注重生成,強調在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變“教材”為“學材”。盡管教材為學生提供了精心選擇的課程資源,但不僅僅是指教材,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也是有效課程資源。知識不是等待傳遞的“郵件”,不是供人窖藏的“金幣”。在課堂上,知識是師生合作創造和編織的精神“彩緞!在教學“確定位置”時,我在精心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把“試一試”,即描述學生的座位制作成微課,移到課始,作為新課的導入,變“教材”為“學材”[2]。孩子們每天走進教室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座位,因此,從“找座位”巧妙導入“確定位置”的學習,可謂無縫鏈接、水到渠成。微課給課堂教學活動帶來的新變化,在進行課堂結構設計時必須根據這些變化做出合適的調整,科學安排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3]。生活化的數學導入,讓數學課堂散發出知識的“魔力”,開啟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望。
二、熱情不減,精彩多多
三、激情澎湃,創意多多
佛萊登塔爾指出:“做數學不等于做習題,做數學必須通過數學化來教數學、學數學。”他強調:“與其說讓學生學數學不如說讓學生學習數學化。”在教學“圖形的周長與面積”一課時,當通過微課演示推算得出周長相等的正方形和圓,圓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個結論時,一個學生馬上由此推出“用同樣長的鐵絲圍成正五邊形、六邊形……它們的面積會比正方形大嗎?”我捉住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順勢推波助,引發全部學生激情地討論。這個隨機生成的問題,其數學抽象程度在遞升,思維的構建含量在增加,而隱藏其中的“周長相等的正多邊形,其面積比它邊數小的正多邊形的面積大”這一數學結論,正需要學生“數學化”感悟。這個教學片段還給予我們這樣的啟示,數學教學要力求做到:探尋解法,不單是記憶步驟;探索模式,不單是記憶公式;形成猜測,不單是做些習題。微課所呈現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把課的精華濃縮在5分鐘內,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課的延伸,更把學生自主的觀察與操作、主動的交流、數學化的思考“串”在一起,形成了教學的合力,課堂因此而更加生動高效[5]。
四、師生同樂,“碰撞”多多
微課拓寬了課堂教學的時空,整合優質微課資源,通過優化教學模式落實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葉瀾教授曾經針對生成性的課堂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進程。”在深化“倒數”這一概念過程中,我以學生已有的“關于分數、小數、整數之間關聯”的數學經驗為主線,設計了3分鐘的微課,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層層深入,在分別找到分數、小數、整數的倒數求法后,讓學生回顧反思這三種數每組倒數之間的共同之處,進而揭示倒數的定義。我和學生互動交流,自省自悟、豁然開朗,自覺修正了“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的片面認識。教師作為“知識的接生婆”,沒有直截了當把知識告訴學生,而是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不斷地回答問題,讓學生直面自己認識中的問題,從而逐步引導學生最終形成正確的觀念。 引導課堂從知識傳授走向智慧生成,最終贏來學生思維翅膀的自由伸展,贏來了課堂的精彩。
微課開啟了教育的"微時代",有了它,能更好地服務我們的數學教學,給我們創設積極條件,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開放合作,積極互動的學習平臺,讓課堂變成學習的樂園,把課堂交回學生,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展現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認識與見解,能夠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我們教師從“獨舞”到和學生“共舞”,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促進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研究者、發現者和探索者。
參考文獻
[1] 陳宏.巧用“建模”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151.
[2] 梁培斌.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2):50-52.
[3] 張黎,王海杰.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5,(18):110-113.
[4] 賈雪迪.獨舞[J].遼寧招生考試,2006,(2):1-1.
[5] 路來森.獨舞[J].山西老年,2011,(8):45-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