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興起,信息技術在現代工商業中的應用廣泛,電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相對應的電子計算機專業,因其社會需求量大,學成后好就業、高工資,也成為廣大學子們的熱門專業,但現實情況卻是學習者眾、學成者寡,本文以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為背景,探討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計算機課程教學 高職院校 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存在的問題
1.1新生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現代商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各地中、高考出臺了相應的計算機改革方案,把計算機納入考試范圍中,因此,大多數中國小學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但由于計算機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考試中所占比重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學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存在差異,而高職院校新生生源廣泛,受到地區教育資源差異影響,新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甚至沒有碰過電腦,連鍵盤鼠標都不會用,而有些新生卻熟練掌握了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更有甚者,已經熟練掌握了一些編程技巧。對于第一類學生,顯然要從最基礎的教起,而這無疑是在浪費第二類學生的時間,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為高職院校教學帶來了困難。
1.2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計算機是一門應用學科,主要提高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教學課程。但很多高職院校并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實踐要求,學生操作電腦時間遠遠不夠,大部分時間被安排在理論課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學校條件不允許,雖然國家一直在加大對高職院校教學資源的投資,但畢竟投資時間還短,而大部分學校都把資金用來建設自己的具有代表性的專業,對機房等基礎設施投資不夠,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實踐時間;另一方面是學校計算機專業老師匱乏,隨著計算機專業的熱度不斷上漲,報考該專業的學生也與日俱增,學校在擴招的同時卻沒有招收相應的教師,導致學校師生比例失調,老師不可能一一指導上機,這也是造成學生上機時間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1.3課程內容“貧乏”,教學模式傳統落后
大部分高職院校計算機教材千篇一律,內容空洞老舊,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計算機發展速度,以辦公自動化為主的教學模式顯然是落伍了,學生學到的只是陳舊的理論知識,不能應用于現代建設中,要知道軟件開發是編程創造一個新的東西,這不僅要求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求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培養絕不是大家都有的一本教材就能搞定的,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彌補一些不足,但面對全球豐富的網上資源,網絡教學的范圍還需進一步擴大,如何使學生有效使用網上資源是又一教學難題。
教學模式傳統落后,即教學模式改革不徹底,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俗話說,“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一十分燒腦的專業,如果學生不自覺努力、刻苦攻難,單憑老師的被動教學,是不可能學成學精的,因此,如何發動學生們自主學習是探究教學模式的重要課題。
2相應的解決方案
2.1實行計算機分層次教學
分層次教學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模式,它打破了傳統班級教學的觀念,針對新生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的現象,有必要在教學前進行一次摸底考試,根據考試結果把學生按照基礎優良進行分班教學,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從基礎課程講起,對于成績較好的同學則可以進度快一些,直接跳過基礎課,這樣,學生們就能更好地適應自己的學習進度。
2.2建全基礎設施,完善教學條件
計算機基礎設施應引起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計算機屬應用型學科,實踐時間必須得到保證,學校要本著“不做就不做,做就要把這門專業做精做好”的負責態度,盡力完善相關專業基礎設施,保證教學質量。此外,還應積極開發網上資源,結合專業導師,讓感興趣的同學有效吸收網上知識。
2.3突出專業教學特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豐富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俱佳的專門人才,為達到這一要求,教材的選擇要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延伸,以國家考試大綱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內容為參考,對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進行修訂,以達到企業對畢業人才的要求。
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應盡可能多的使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圖片、動畫、實事等網絡特色以及小組討論、項目作業等團體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自覺完成任務,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教師實行實踐與理論教學交替進行的方法,帶領學生邊學邊做,避免傳統教學的乏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3結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高職院校對計算機教學的改革將持續進行,我們要與時俱進,本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負責態度,不斷深化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精通理論知識與高操作能力的專門型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茜,張濱.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08):154-155.
[2] 董良杰.淺談高職計算機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15):190-1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