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萍
【摘要】 目的 探討骨科壓瘡的發生因素及相關的預防策略。方法 98例骨科手術患者, 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常規組和預防組, 每組49例。常規組給予常規的護理方式, 預防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預防性護理方式,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結果 經護理后, 常規組中有14例患者出現壓瘡, 壓瘡發生率為28.57%(14/49);預防組中有2例患者出現壓瘡, 壓瘡發生率為4.08%(2/49);預防組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導致骨科壓瘡產生的因素很多, 在骨科患者的臨床護理中, 針對術前、術后及恢復期產生壓瘡的因素加入預防性護理, 能夠降低壓瘡的發生率, 提升醫療效果, 促進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值得在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 骨科壓瘡;骨科;預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2.043
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 最容易產生的并發癥之一就是壓瘡[1, 2]。這主要是在進行手術治療后, 患者有可能進入昏迷狀態, 甚至癱瘓或者是進行骨折牽引固定等原因, 導致患者行動不便, 在病情危重的情況下, 要進行長期的臥床治療, 患者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嚴重, 血液循環出現障礙, 導致神經肌肉營養不良, 從而引發壓瘡[3]。為了有效地預防壓瘡的發生, 本研究對在本院進行骨科手術的98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旨在找出有效預防壓瘡的手段。本次研究詳細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從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本院收治的骨科手術患者中選出98例, 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常規組和預防組, 每組49例。常規組患者中, 男29例, 女20例;年齡18.3~68.5歲, 平均年齡(39.5±13.2)歲;骨折
38例, 腰間盤突出11例。預防組患者中, 男27例, 女22例;年齡21.6~67.7歲, 平均年齡(42.6±12.8)歲;骨折34例, 腰間盤突出15例。兩組均為臥床患者, 無任何認知障礙, 并且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常規組 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 包括對患者的身體進行衛生清潔工作, 遵照醫囑指導患者按時按量用藥, 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適當鍛煉, 根據患者的具體需求, 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護理。
1. 2. 2 預防組 預防組在常規組的護理內容上加入預防性護理措施, 主要護理措施包括:①心理護理。多數骨科患者由于經受事故外傷, 運動功能受到損傷后, 身心健康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會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 醫護人員在察覺到患者的這種不良情緒后, 要做好相應的疏導工作, 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 緩解患者的焦慮恐懼狀態, 提升患者對醫院工作的信心, 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②營養指導。預防壓瘡的發生, 關鍵要提升患者機體的抵抗力, 由于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長期臥床治療, 在營養攝入上應該多補充一些高蛋白的食物, 以增強患者的體質。實現預防壓瘡的目標。③基礎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基礎護理, 如患者的個人衛生清潔, 勤換洗床單和個人衣物。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 適時為患者進行翻身, 以每2~4小時翻身一次為最佳標準, 緩解患者使骨突出受壓的情況。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壓瘡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護理后, 常規組中有14例患者出現壓瘡, 壓瘡發生率為28.57%(14/49);預防組中有2例患者出現壓瘡, 壓瘡發生率為4.08%(2/49);預防組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 1 骨科壓瘡的發生因素 ①術前產生壓瘡的因素:患者受傷住院后, 由于疼痛感較強, 患者為了減輕疼痛感, 一般采用自主體位, 不愿意進行體位變換的活動。而截癱患者的情況更為嚴重, 由于截癱部位無法活動, 同時患者極有可能存在意識障礙, 以及截癱部位皮膚知覺功能喪失, 無法進行體位的活動。若無法進行及時的護理措施, 極易導致壓瘡的發生。②術后產生壓瘡的因素:骨科患者在受傷前, 身體素質和營養狀況相對來說都比較好, 但是在經過手術和住院治療后, 在身體創傷和心理狀態不良的雙重打擊下, 身體素質和機體抵抗力降低。并且此時的患者及其家屬將重點聚焦在受傷部位, 對患者身體其他部位的關注度不夠, 致使其他部位容易產生壓瘡[4]。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 身體的供養主要依靠輸液, 極容易造成熱量供應不足和全身熱量供應不平衡的狀態, 如不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 極易造成壓瘡發生。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由于身體的疼痛感不愿意配合體位的變換, 導致某一部位長期處在受壓的情況下, 發生缺血的癥狀, 從而導致壓瘡的出現。手術后的這個階段是產生壓瘡的高發時間段, 要加強對此階段壓瘡產生的預防工作。③恢復期產生壓瘡的因素[5]:一般情況來講, 進入恢復期的患者出現壓瘡的情況較少, 因為患者此時已經可以下床進行簡單的活動, 只有部分癱瘓患者由于病情的原因, 仍需要臥床恢復。這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身體殘缺的消息, 可能一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感到痛苦異常, 導致情緒低落, 甚至是出現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 對治療工作不配合, 或是由于情緒低落而食不下咽, 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 體質下降嚴重, 由于這種種因素的影響, 極易導致壓瘡的產生[5-10]。endprint
3. 2 預防策略 ①加強心理護理:患者在受傷后, 導致患者的運動功能受到阻礙, 加上身體的疼痛感, 患者身心一時難以接受事實, 產生心理挫傷, 出現焦慮、恐懼、悲觀的心理。此時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 采用親切溫和的態度與患者進行談話, 撫慰患者的不安心理, 鼓舞患者, 讓其振作起來, 提升對醫院工作的信心, 積極配合治療工作, 以促進早日恢復健康。②加強營養護理: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 增強身體抵抗力是預防壓瘡的前提條件。由于患者的病情恢復較為緩慢, 治療過程較長, 體能的消耗量較大。所以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要加強蛋白質和熱量的補充, 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避免壓瘡的產生。③加強基礎護理:因為壓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皮膚承受壓力過久, 為了避免患者長期保持一種姿勢, 所以要適時地幫助患者進行換位, 由于變換體位要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換位工作的實際操作較為復雜, 所以應由護士人員或是經過訓練的家屬幫助患者進行變換體位。④提升護理水平:護理工作的質量會對壓瘡產生直接影響, 加強對護理工作的管理, 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知識水平和護理技術水平, 能夠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 預防壓瘡的產生。
總之, 導致骨科壓瘡產生的因素很多, 在骨科患者的臨床護理中, 針對術前、術后及恢復期產生壓瘡的因素加入預防性護理, 能夠降低壓瘡的發生率, 提升醫療效果, 促進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值得在骨科患者壓瘡預防的臨床應用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林麗華, 張楠, 張靖媛, 等. 骨科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措施探討.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 2(10):00107.
[2] 海霞. 對骨科壓瘡的發生因素及相關預防措施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48):9562-9563.
[3] 任變琴. 骨科病人壓瘡發生的常見因素及預防措施.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 2(5):00308.
[4] 張劍鋒. 基層醫院骨傷科院前壓瘡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3):265.
[5] 戴璐, 許勤, 高健. 骨科壓瘡發生因素及相關預防措施分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3(19):2152-2154.
[6] 魏淑瑛. 集束化護理對骨科患者壓瘡發生的預防效果. 西部中醫藥, 2016, 29(7):126-128.
[7] 王曉燕. 骨科患者發生壓瘡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 10(13):1746-1747.
[8] 李素英. 骨科病人發生壓瘡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骨科臨床與研究雜志, 2016(2):9-10.
[9] 曾艷, 付瑩, 袁曉蓮, 等. 骨科患者壓瘡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 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34):185-186.
[10] 于紅霞, 朱洪英, 朱鳳祥, 等. 骨科壓瘡護理不良事件68例發生特點分析及護理對策. 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22):87-88.
[收稿日期:2017-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