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萍妹
摘要:初中英語具有過渡性。過渡性特征客觀地決定了初中英語教學以中文母語為橋梁的教學模式選擇,即通過中文的引導(dǎo)使學生在已有的語言素材積累基礎(chǔ)上規(guī)范語言規(guī)則,漸進地建立并內(nèi)化英語概念。
關(guān)鍵詞:初中英語 母語環(huán)境 規(guī)范化訓練
初中英語教學中,討論比較多的就是我們教學體系中面臨的問題,比如,該不該在初中階段教語法;要不要引入場景教學;學生掌握多少單詞合適;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要不要參加課外補習或提高班;教學中要不要全英語教學,等等。筆者以為,這些問題的討論都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本質(zhì)在于:
第一:沒有弄清何謂“初中英語”;
第二: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的規(guī)范性要求是什么;
第三:教學中應(yīng)該堅持怎樣的原則或路徑。本文主要圍繞以上三點展開論述。
一、初中英語:英語教學的尷尬階段
初中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比如脫口說出“I are a student”、“you happy what”;無法區(qū)別a與one意思和用法,等等。每當我們遇上這類現(xiàn)象時,我們都非常尷尬。
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學者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他說:
When we say “I are a student”or“I are student”, it is English, but bad English.
When we say “I am a student”, its good English.
When we say “I am one student”, its not English.
我們能從中悟出點什么?
簡單分析可知,第一句存在語法錯誤,但是母語國家的人們聽得懂;第二句是正統(tǒng)的英語,自然是英語,只要有點英語語言基礎(chǔ)的人都能聽得懂,包括母語國家的人們;第三句,從英語語法結(jié)構(gòu)的角度是沒有錯誤的,相信學過英語但訓練程度不高的中國人來說是聽得懂的,但是母語國家的人們就聽不懂了。
學生小學畢業(yè)進入初中后,小娃娃們經(jīng)過六年的英語訓練積累不少的英語素材,他們根據(jù)自己對英語的理解,照著中文的模樣躍躍欲試、自由發(fā)揮,所有才有了“中式英語”。學生犯錯不可怕,而且要允許和接受學生犯錯。犯錯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尷尬的地方。我們說出的英語我們自己可以領(lǐng)會,可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反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我們在英語教與學過程中犯的錯,沒有什么可以尷尬的。
以上例子至少傳遞出四個方面的信息。其一:英文作為一門獨立的、有著自身法則和風格的語言,與中文是有區(qū)別的,我們學習英文時不能照中文這個葫蘆畫英文那個瓢。其二:什么才是英語(英語國家的人們表揚中國人英文說得好通常會說“Your English is very English”),中學生有英語概念嗎?難道我們教的和學的僅僅是一堆語言符號?其三:教授初中英語要不要講解英語語法?因為,例子中語法錯誤的英語也是可行的,而語法正確的反而導(dǎo)致意思表達的困境,這是不是說語法在英語教學中無足輕重?其四:中文是不是我們學好英文的屏障?
初中英語教學如何展開,如何突破中文這個屏障,建立并內(nèi)化英語概念,使得我們寫的說的英語就是英語?這才是我們正真尷尬的地方。
二、初中英語的過度性特征
我們?yōu)槭裁磿媾R尷尬?因為初中英語是一個特殊階段的英語,特殊階段導(dǎo)致了英語教與學的尷尬。
小學階段的英語教育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積累英文素材而不必理會語法結(jié)構(gòu);高中階段除繼續(xù)積累英語素材以增加英語存量外,必須基本完成英語全部語法的教與學,此階段的特征是,學生開始有了部分英語“流量”,即可以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新,以及對英語概念有了感覺,理論上,此階段的學生犯語法錯誤機會得以極大的減少。而初中英語是承上啟下階段的英語,所謂承上,就是已經(jīng)掌握了不小存量英語的學生進入新的英語學習階段;所謂啟下,就是,經(jīng)過三年初中英語訓練后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故而,初中階段的英語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為了說明問題,在本文的語境下,筆者采用聽力測試的辦法來描述初中程度的英語的某些特征。選擇下列英語句型:
The finger which I dipped into the water is not the one which I put into my mouth.
讀出來讓學生聽。
結(jié)果分析:小學畢業(yè)的(即六年級學生,或者已經(jīng)學完第六冊英語課本的學生),除特殊情況外,應(yīng)該是聽不懂的;高中生或初中畢業(yè)生(或者已經(jīng)學完第九冊英語課本的學生)應(yīng)該是聽得懂的。本文認為,這個懂與不懂之間恰恰就是初中英語教學設(shè)計的時域限制。聽不懂是正常的,因為小學畢業(yè)生受到詞匯總量、語法、熟練程度等三個方面的語言約束。對他們來說,不要說是外語學習,就連自己的母語學習還才剛剛開始,對于語言,他們還達不到運用自如的程度,但是,躍躍欲試,大膽創(chuàng)新是這幫娃娃們的心理特征。
初中階段,小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理解力、語言素材的積累等都會獲得相當?shù)母纳疲麄兂踔挟厴I(yè)時聽得懂上面的英語是正常的。這表明,初中英語是英語學習的過度階段,是符合中學生學習心理發(fā)展歷程規(guī)律的。即由單純的語言素材積累(小學階段)向語法規(guī)則說理(高中階段)漸進過度的階段,其基本特征是,學生繼續(xù)大量背記英語素材而不必理會英語為什么是這個樣子的而不是那個樣子的,同時,教師必須講解英語的基本語法規(guī)則,以避免或矯正學生在語言訓練過程中的錯誤。
三、方式選擇:從中文切入
初中英語的“過渡性”特征是本文堅持初中英語規(guī)范化教與學的基本立論。在進一步展開論述之前,有必要先討論一個語言學習中繞不過去的問題,即,中國學生可不可以在缺乏英語母語環(huán)境下將英語學好?endprint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流行著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其一是,不能。其背后的潛臺詞是母語環(huán)境對外語學習的干擾完全不可克服,徹底地貶損了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積極的和能動的作用。由于堅持這種觀點,許多家長將小孩送往英語國家留學,或者將小孩送往全英文教學環(huán)境的學校或地區(qū)就讀,或者聘請外教一對一地教授英語。且不說這種做法是否充分可行,單就成本而言,這是一項非常昂貴的選擇。不可否認,創(chuàng)造有利的語言環(huán)境對語言學習自然是有利的,問題在于,已經(jīng)經(jīng)過漢語環(huán)境浸染的國人即使到了全英文環(huán)境,母語對英語的干擾還是不能消除的,除一種情況外,即一出生就至于英語環(huán)境中。
其二是,能。似是而非的理由是,如果英語只能在全英語環(huán)境下才能學好,那么我國的教育系統(tǒng)就沒有必要開設(shè)英語課程了。對于英語教學,我們的回答不是能不能的判斷,而是對如何才能學好英語這門有用的語言的建議。
雖然如此,問題并非那么簡單。對于初中英語,還面臨許許多多亟待解決的難題。比如,詞匯量和語法層次的界定、如何降低漢語習慣對英語學習的干擾、教學方法的選用等等。關(guān)于詞匯量和語法層次,教育部已經(jīng)有了科學合理的大綱,我們照做即可。最大的問題在于漢語對外語學習深刻而長期的干擾,因而成為阻礙學好英語的頑疾。
干擾能不能消除?頑疾能不能治理?能——選擇以中文為橋梁的教學模式。
(一)充分尊重初中英語學習的過渡性心理特征
這里的意思是,教授初中英語不能像小學階段那樣只強調(diào)語言素材的積累,甚至背記冷僻的單詞、艱深的句式。語言素材的積累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奢求在一個階段甚至在教育的早期階段完成。同時,也不能把初中學生當成高中生甚至成人來教,機械而粗糙地把整套英語規(guī)則灌輸給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娃娃。過渡性這個特征決定了,初中學生既要背記教育部規(guī)定的詞匯、詞組、短語、句型的教學大綱,還要有選擇性地小心翼翼如烹小鮮似地教授英語規(guī)則。比如在處理because與because of的區(qū)別時,不能簡單告知“他們都是‘因為的意思;前者是連詞后者是介詞”就完事了,當然也不能無限地窮極他們的細微差別。
(二)利用漢語作為橋梁教授英語
兩種語言雖然存在天壤之別,但語言的精髓是一樣的,漢語恰恰是撬開英語學習的不二工具,比如,可以通過漢語來解釋英語獨特的語言特征。既然我們熟悉漢語,那么經(jīng)過漢語解釋的復(fù)雜內(nèi)容自然可以被學生掌握。教師精細解說而學生勤學苦練,英語規(guī)則就會內(nèi)化為學生的一種本能從而掌握并熟練運用英語。當然,這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考驗的是教師與學生的耐心和信心。
所謂漸進,就是慢慢來,不能一輟而就。例如,be動詞是難點。初中剛開始階段只能先學am、is、are的意思及使用場合,此時教師還不能提及“動詞變形”、“限定的”、“非限定的”字眼,因為這會使學生陷入糾結(jié):這么麻煩,英語真難學!還可能導(dǎo)致厭學情緒。
所謂精細,就是要求教師必須預(yù)計到學生出錯的各種可能,然后細心地解說、訓練、糾錯。比如對in這個單詞的學習,課本的解釋為“prep,在……里”,注意力分散是中學生的常態(tài),所以學生只會注意到in是“在……里”的意思,從而,學生在應(yīng)用中把in當成動詞就不足為奇了,對此,教師必須充分預(yù)計到學生的這種可能的錯誤并及時提醒。
(三)強化英漢互譯訓練
初中甚至高中階段的學生幾乎沒有英語概念,占據(jù)他們大腦思維的只有中文,潛意識下一切服從于中文習慣和理解,對于他們來說,英語就是一堆符號。解決思維模式遷移,從而建立英語概念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強英漢互譯訓練。本文認為,初中階段的寫作訓練百害而無一益,因為,寫作要求英語思維并把意思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一是學生做不到,二是學生在進行此類訓練時必定先想好中文句式,然后將其翻譯成英語,這是兩個智力訓練過程:由中文翻譯成英文,然而,學生自己擬好中文后,他并不知道英文應(yīng)該如何表達,一番搜腸刮肚后發(fā)現(xiàn)自己擬好的中文根本無法譯成英文,結(jié)果必須從頭再來——這是非常痛苦的心理歷程!
英漢互譯則不同,教師有的放矢地設(shè)定中文或英文句式,學生只要在其業(yè)已建立的語言知識庫存中選出合適的對應(yīng)即可。這類訓練的目的只有一個:通過中文這個橋梁訓練學生對英語的感悟,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悟到,哦,英語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因為,教師對英漢互譯訓練的點評或糾錯完全是個綜合的過程,除語音外,幾乎涉及英語規(guī)則的方方面面,如詞性、短語、用法、意義、時態(tài)、單詞的選用、句型結(jié)構(gòu)、中英文的比較。應(yīng)該說,英漢互譯是英語學習初級或起步階段(小學英語不是起步階段,而僅僅是啟蒙階段!)中效率較高的方式。
(四)堅持規(guī)范化訓練原則
這里提出一個問題:教師如何處置學生英語學習的出錯行為?答:及時而嚴格地糾錯。英語語感就深藏于語音、詞法、句法這些語言規(guī)則當中。內(nèi)化語言規(guī)則并在大腦意識里轉(zhuǎn)化為本能的語言沖動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對于初學者,只有經(jīng)過精細的訓練才能完成漸進的語言內(nèi)化過程,而只有規(guī)范化才能保證精細。規(guī)范化訓練要求,只要有錯必須及時而嚴格地糾錯,不能馬虎、放任,不能不拘小節(jié);所謂嚴格,不是責罵、懲罰、挖苦,而是,嚴格尊重英語規(guī)則的要求,只要出錯,無論大小、何時何地都要糾正,直到錯誤消除為止,即使是搞笑幽默也不行。
例如,如果學生將“課桌上有本化學書”譯成“There is a chemistry book on desk”,教師必須指出desk前面要加定冠詞the,并解釋定冠詞的用法,雖然這是個小錯誤。
規(guī)范化語言教學是減少母語對英語學習干擾的制度性保障。
四、結(jié)語
初中英語教與學注定不可能是全英語模式,中文自然是學習英語的橋梁。在教學中要將這個橋梁作用發(fā)揮到極致,因而課堂上不必忌諱使用中文教學。但是中文是英語學習的一把雙刃劍,使用的恰當可以加速英語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內(nèi)化英語概念,最終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另外一方面,如果使用的不好,不但不能降低中文對英語學習的干擾,反而會強化中文在外語學習中的副作用,英語學習演化成純符號間的游戲。本文之所以強調(diào)初中英語教與學具有過渡性特征,意在表明,初中階段必須用中文撬開進入英語殿堂的大門,之后階段的英語學習就要盡量避免使用中文,從而是使學生過渡到使用英語學習英語的階段。
參考文獻:
[1]馮忠良.學習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王尚文.語感論(修訂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文秋芳.英語學習的成功之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李俏.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的認知心理學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11).
[6]嚴彩莉.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前概念[D].首都師范大學,2012.
[7]鄔泰亮.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07).
[8]劉玉軍.發(fā)揮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6,(01).
[9]鐘龍玉.淺談初中英語寫作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201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