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建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靈魂,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良好的環境氛圍,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德育滲透到教書育人過程中,使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思想水平得以展現和提升。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 德育滲透 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063-02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黨中央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了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我們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全方位、多層次打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孩子們時時處處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從小固其根本,使其茁壯成長,具體做法如下:
一、確立以德育為主題的“三風一訓”
我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思想,挖掘校園文化內涵,傳承學校歷史,結合學校自身優秀辦學傳統、發展目標和現代教育的總體趨勢和要求,讓廣大師生廣泛參與,提煉并確立特色鮮明的“三風一訓”,即校訓:人人成人;校風:走好路,做好人;教風:教好每一個孩子;學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學校通過印發學習手冊、教師自學、電子屏展示、集中宣講學習等形式,將全校師生共同認可的“三風一訓”逐步內化為每位師生自覺遵守并為之奮斗的目標和行動指南。
二、打造以德育為特色的校園文化
1.進校“三個一”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我們意識到良好的行為習慣應從小抓起,從身邊的小事抓起,于是我們在學校的大門口設計了文明成長通道,把“向長輩問好”、“不闖紅燈”、“不丟垃圾”、“上下樓梯靠右行”等這些小習慣印在通道內,讓孩子們每天伴著這些提醒上下學,久而久之,這些好的習慣刻在孩子們的腦子里,自覺地落實在孩子們的行動上,讓孩子們踏著文明通道,真正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一分鐘跳繩、一次立定跳遠又使孩子們的身體得到了鍛煉,強健了體魄。進校“三個一”讓孩子們的心理和身體都得到了一次洗禮。
2.德育文化長廊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華夏文明的發展脈絡,我校把同學們經常駐足活動的地方——連廊,充分利用起來,把從古代到現代發展歷程中出現的一些膾炙人口的德育小故事配上插圖布置鑲嵌在連廊的立柱上,讓孩子們在課件休息時、去食堂吃飯時、結伴玩耍時,就能品嘗到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份精神大餐,使傳承成為一種習慣。
3.走進太和、了解太和、服務太和
與其教育孩子要熱愛祖國,不如讓孩子先了解腳下的這片土地。太和在幾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有的風土人情及物產,我們就把太和的歷史、現在、未來規劃、歷史人物、古典古跡、特產風俗等制成圖版,掛在食堂餐廳的過道兩邊,讓同學們了解太和、認識太和,最終激起同學們對家鄉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4.感恩教育墻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教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為了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我們在校園做了一整面的感恩文化教育墻,從古代到近代,從近代到現代,從偉人到平民百姓,讓孩子們知道并了解這些感恩故事,并從中受到啟發。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1.“小小書法家”贈春聯活動
書法是我校的特色課程,書法課上同學們臨摹名家字帖,感受書法藝術的魅力,從而熱愛上這一傳統藝術。每年春節前(臘月22、23日)我們會組織書法社團的孩子去街上書寫贈送春聯。孩子們奮筆潑墨,群眾拿到學生們書寫的春聯,對學生的用心和書寫功底大加贊揚,學生因自己的書法作品被群眾拿回家張貼而高興,那份自信與自豪,化作一朵燦爛的花綻開在孩子們可愛的臉蛋上。這一活動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也使我國這一藝術瑰寶,得到傳承和發揚。
2.舉辦親子運動會
現代社會人們迫于生活和壓力,經常在外面奔波,缺少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越來越淡。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校一年舉行兩次親子運動會。通過活動拉近了孩子與家長的關系,增進了親情,也在家長與學校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家校共建工作的有效開展。
3.“搶”椿櫻公園活動
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保障,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校開展了“搶”椿櫻公園認領一棵小樹,認養一片草地的活動,讓孩子們和家長一起走進椿櫻公園,培土、施肥、澆水、掛牌,倡導大家一起行動起來,愛環境,愛家鄉,真正達到了服務社會的目的。
德育教育是學校賴以生存的靈魂和根基,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一流的學校文化哺育出一流的學校、一流的學生,未來學校的竟爭歸根到底是學校文化的竟爭。樹立“文化立校”大旗,將對提高學校競爭能力和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會成為學校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習慣養成的培訓地,思想品德的能量場。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8-40.
[2]周光禮.校園物質文化景觀的教育學斷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