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萍
(遼寧科技學院 遼寧 本溪 117000)
?
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大學生的德育價值觀構建工作探討
關 萍
(遼寧科技學院 遼寧 本溪 117000)
當前是國家社會經轉型的關鍵時期,很多社會問題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判斷和日常行為,所以培養大學生有正確的德育觀不僅對學生本身有幫助,對社會進步也有推動作用。本文主要分為闡述德育觀教育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和德育觀教育的具體方法兩部分。
立德樹人;德育觀;大學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生是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人才,更需要有崇高道德理想的人才,所以培養大學生具備深刻的德育觀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目標,也是各大高效的責任。對大學生的德育觀教育是“立德樹人”要求,不僅可以指導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學習,還能幫助他們樹立道德意識,對以后走向社會有重大意義,對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也有積極推動作用。
2.1 道德觀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
立德樹人的根本在于德。德是做人的前提,通過育德來達到樹人的目的。在《蔡元培教育文選》中有這樣一句,“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意思就是德育是培育完整、健全的人格的根本途徑,如果沒有道德,那么即使體魄、智力發達,正好足以幫助其做壞事,(這樣的體魄、智力)是沒有什么好的用處的。這里就強調德育對人格、品行塑造的重要性。教育是關乎國家社稷的大問題,德育教育影響著整個國家軟實力。把立德樹人做為德育教育的指導方向,以人為本,德育教育與知識教育并重,讓更多學生實現德藝并存,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2.2 德育觀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德育觀教育,用道德教育規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大學生形成德育觀體系,可以讓學生盡量免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堅持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正確三觀。在追尋遠大理想的歷程中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德育觀教育幫助大學生鍛煉出堅強、無私、奉獻、頑強的品格,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提高道德修養,抵制不良誘惑,這與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理念,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把德育觀教育帶入,把遵紀守法、誠信道德作為德育觀教育的一個方向,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堅定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信念,通過道德觀教育不斷升華,凈化內心,使身心健康發展。
2.3 德育觀教育有益于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
把德育觀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幫助大學生對自然和社會有理性認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形成獨立自主,有理想、有追求的完整人格。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自覺完成文化課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通過德育教育讓大學生對國家、民族有所了解,樹立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用民族精神感化他們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民族尊嚴了,敦促其完成守護文化,捍衛民族尊嚴的使命,做中華文化的捍衛者與傳承者。
3.1 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德育觀教育
思想政治課不能流于形式,要充分利用這個課,讓它成為德育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各大高校應當重視思想政治課的作用,把德育觀教育帶入思想政治課堂,打造學習德育觀的教學環境,讓德育教育有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和正式的課堂教育。利用思想政治課的渠道優勢,帶領大學生了解德育的實質意義,從日常生活和學習糾正學生錯誤的道德觀,有目的、有針對性培養學生的德育觀。課堂和工作、生活結合,用思想政治課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高尚的德育觀。
3.2 發揮第二課堂的宣傳陣地作用
德育觀教育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只有走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培養、糾正他們的德育價值觀,否則德育價值觀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第二課堂就是除了學校教學課堂之外的課堂,這也是德育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借助多媒體教學,或是為學生提供跟多課外德育價值觀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課外也可以塑造德育觀。堅持立德樹人,把德育價值觀教育一直滲入開展下去。
3.3 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鍛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德育價值觀的社會實踐和其他學科的實踐不同,沒有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方法。德育價值價值觀的實踐可以通過讓大學生對社會事件或者校園事件進行思考評價來完成,也可以模擬一些事件、場景,讓大學生進行處理。通過這些實踐討論了解大學生普遍的德育觀傾向,指導他們網更好方向發展。
構建大學生的德育價值觀體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探索、改進。所以大學生的德育觀教育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立足眼前,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根本,系統設計教學方法,把大學生的德育觀教育和知識教育放在同等位置,從日常學習生活中慢慢滲透德育觀教育,切實把德育觀教育融入到教學事業,培養德藝雙馨的好學生。
關萍(1969.11-),女,遼寧本溪人,大學本科、碩士,講師,遼寧科技學院。
G633.2
A
1672-5832(2017)07-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