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李 偉
本文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從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及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論述了,提出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看法。
就業 社會需求 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畢業生數量在不斷增加。以河南省為例:2017年高校畢業生52萬人,人數再創新高,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社會和高校都極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讓大學畢業生適應市場有效的就業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高等學校應當面向市場,培養社會需要、用人單位青睞的人才,這些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許多用人單位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則是大學生找工作難,許多學生學非所用,人才資源浪費,高校和用人單位雙方處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膠著狀態。出現這個問題既有社會原因、歷史原因。同時,也是高校人才培養脫離市場和社會需要所致。
針對以上種種原因,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就應該緊緊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著手,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體系的探索。
1、加強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構建的總體思路
整個課程體系要能夠體現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貫穿成才教育,以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為目的,以創新教學模式、方法為手段,以完善系統課程內容為基礎,以突出實踐教學為特色,以創新課程管理體系為平臺,通過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探索一條符合實際、符合學生成才規律、有實踐效果、有推廣價值的科學的課程教學體系。
2、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1)系統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目標趨同的原則。(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的原則。(3)教學與管理相結合,融入管理的原則。(4)全程與階段相結合,重視全程的原則。(5)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注重創新的原則。
3、加強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建設實踐
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要關注行業企業的最新發展,通過各種校企合作的方法,及時將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流程、新方法融入課程之中。為了加強就業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應實施“雙證書”(或“多證書”)培養制度,在課程模塊中加入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關的要求,教學目標的知識掌握與能力構成應當能覆蓋或超過技能鑒定的要求,用職業技能訓練來引導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三課”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形勢政策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就業指導課(簡稱“三課”)的核心內容,恰恰覆蓋了這一要求,多數高校這“三課”,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課程目標不明確,任課教師不專業,評價體系不科學等方面的問題,無法達到通過“三課”教育,實現受教育者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就業需求的目的。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與手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呼喚著學校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的變革期待著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所謂開放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從培養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態度、思維和能力出發,以激活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學品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教學實踐。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變“學知”為“知學”。
1、確立考核目標
建立以檢測素質和創新因素為主體的考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辦法,突出多樣性、針對性。將理論知識與能力創新等因素結合起來,既可以有個性化的評價,也可以進行統一的評價。在教學中貫徹學習的主導思想:不只是為了掌握理論知識,更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善于學以致用,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所以,考核目標應該是以靈活多變的方式考查學生,從“考知識”轉變為“考能力”,以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競爭的人才。
2、建立考評體系
考評體系是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以“能力測試”為中心,根據課程的內容、特點以及教學目標來決定考試的方式。要加強平時成績的權重,把過程與終結評價結合起來,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采取平時成績、階段考試、期末考試、實驗技能等相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注重考查學生全學期的學習狀況包括課堂表現、完成作業情況等,階段考試成績則根據不同章節的教學要求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論文、單元測驗等方式所獲取信息反饋,在考察學生的同時也考察了學習態度,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完成各階段學習任務。
3、分配考核權重
考試內容既要考察理論知識是否穩固,也要對學生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進行全面檢查,促使學生在綜合能力培養方面下工夫。課程考核重點要放在夯實基礎和提高能力上,同時兼顧綜合創新能力的檢查,增加創新思維的比重,考核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合理的考試形式以及科學的考試內容是能夠達到發揮考試作用的有效途徑。
從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狀況來看,各高校都設立了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有的稱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有的是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也有的與招生工作合署稱招生就業處,盡管名稱各異,但職能基本一致。在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下,一般都建有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的就業網站,以及相應的畢業生信息管理系統。學校也提供專項工作經費,保障其正常運作。
但是,目前高校的就業工作機構在擔任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著處理畢業生檔案的轉移、就業計劃的錄入和修訂等大量的事務性工作,時間和精力分散太多,真正用于研究和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時間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為擴大就業指導的惠及面,就業指導人員多采用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而實際情況中,在就業方面個體之間千差萬別,需要個性化的指導,這就造成了就業指導“隱性缺位”現象。
就業指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職業生涯規劃、人力資源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正確把握就業政策、就業形勢。而從目前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人員的教育背景來看,以原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和從事學生管理的行政人員居多,大多沒有與就業指導相關的專業背景支撐,缺乏對就業知識的積累和研究,并且教師穩定性差,系統培訓跟不上,因此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很難適應就業形勢變化帶來的就業工作的新要求。
高等院校辦學實力的強弱,取決于“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備的實訓、實習條件及各種設施;“軟件”主要看師資隊伍建設。從目前情況來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專業學習指導、專業技能指導、職業指導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有針對性的、專業性的指導不夠,使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浮于表面。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具有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專門應用性人才,各高校正在積極探索與實踐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在于有效地培養人才的職業素質,縮短上崗適應期,提高用人單位滿意度。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產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和喜愛,并且對所學專業有科學和合理的認識。“三師型”教師應該對學生如何認識專業與職業的關系、如何選擇專業及進行有效地專業學習、如何樹立正確的職業心態、如何擇業等方面進行全程、全面輔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態度,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為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三師型”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專業學習與職業選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讓學生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職業能力,完成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1]李霞.以就業為導向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4(12).
[2]張佩芬,華穎,俞一統.高校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的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5)
信陽農林學院)
李偉(1981-),男,漢族,河南息縣人,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