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彤
自主閱讀、自由表達
——自由:新課標“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新發展
張曉彤
相較于之前語文課程的教學大綱,語文課程標準更為關注、更為尊重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即新課標)從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那里繼承并發展了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現為在教學中給予了師生更大的彈性空間,更為關注學生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由表達”。這種“以人為本”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經過時間的檢驗和發展,對當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新課標 學習主體 自主自由
語文課程發展到今天,歷經了很多挫折和迂回,也取得了無數輝煌與成就。自1903年語文獨立設科以來,語文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對于語文課程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語文課程標準一直代表著語文課程最新的發展指向,也是語文教育教學最新的研究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教育教學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即新課標)中可以發現,新版語文課程標準更為關注語文教學中個體的生命體驗,在教學中給予了師生更大的彈性空間,更為關注學生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由表達”。
“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洛斯、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強調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實現”,因此在教育中要從“學科中心”轉向“個體發展”,即教育不僅只是關注學科知識的傳輸,更要關注學習主體的內部需要,包括情感需要、認知滿足、價值實現等等。
語文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教學大綱時期的關于語文性質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教育論爭。由于當時要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的”傾向,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語文教育家提出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屬性,把“政治思想”擱置一邊,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雙基”教學理念矯正了語文課的政治思想嚴重的傾向卻也導致了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喪失。直到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發行,才真正將“人文性”正式寫入語文課程,承認語文課程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其后2011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延續了這一理念,更為關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新提出了“自主閱讀、自由表達”這種自主自由地學習理念。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與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即新課標)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不同之處在于,新課標增加了這樣兩句話,一是“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二是“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
自主閱讀,自由表達。自主、自由,這不僅是在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更是從學生閱讀和表達的自由方面表現出了學生學的自由度的提高,也進一步表達出了教師教的自由度的提高。
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不是封閉的語文課堂,不是枯燥的語文訓練,而是開放的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注重生活體驗和感悟的新的語文教學。
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即新課標)在課程建設中新增加了這樣一句話,“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
注意關鍵詞“感悟”和“熏陶”。要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獲得“感悟”,得以“熏陶”,所以強調語文課程的建設必須要有開放性,要有豐富的語文資源。從語文課程資源的角度來看,學校語文教育只是“小語文”,校外語文教育則是“大語文”。因此,“新版課標”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相關配套閱讀材料、其他圖書、報刊、工具書、教學掛圖等等。”并且強調:“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表明了語文課程的豐富性的同時也體現了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自由度的提高。
2011年版新課標在課程設計思路部分新添加了一點,即“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說明自新課標頒布以后的語文課程與教學都應該吧目光投射到學生身上,關注學生,力求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表現與感受,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總體目標與內容”順應語言文字運用的本質要求,突出了“審美情趣”“文化品位”“運用語文”的學習目標。“學段目標與內容”的設定則進一步細致、優化。
比如,閱讀教學注重誦讀、體驗和個人感悟、推敲。新課標提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誦讀過程中的體驗情感”,“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等等,從目標到內容都在為個體自由的體驗與感悟式的學習的發生創造條件。
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即新課標)首次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教師要適應“學生需求”,要開展“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新課標明確提出,“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這一系列的變化,無不體現出當今的語文課程與教學都十分關注學生,體察學生的需求,力圖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綜上所述,新課標中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建設等等都說明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學生學習的自由度明顯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即語文課程組織實施的標準,對語文教學起著指導和引領作用。新課標中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新發展,即自主自由的教育新理念,對語文教學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新課標“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新發展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學生話語自由度的提高。根據新課標的“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再也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再也沒有所謂的“固定答案”,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2)課堂教學主體的轉換。不可否認的是在課程標準發布之前,仍存在不少教師“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的接受。而課標發布之后,許多學校采用了“翻轉課堂”的模式,像山東昌樂二中之類,教師講的少了,學生發言多了。
(3)師生關系的變化。受新課標的影響,許多教師開始真正關注學生的需求,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被進一步消解。現在普遍的師生關系是可以平等的,可直接對話的。
一直以來,教師教學的自由是被限制的,由教材、教參、課標等各種因素限制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比如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以及評價等。學生要學多少漢字、做多少文章、讀什么書目甚至學到什么程度都是被限定好的,教師沒有多少發揮的空間。但新課標放寬了限制,尤其是在學段目標與內容部分,與2001年版課程標準相比,可以明顯的看出,教學要求被放寬了。
首先,量的減少,與2001年版課程標準相比,新課標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的要求的數量都減少了2-4個。
其次,教師話語權的提高。在新課標的附錄1和附錄2中提到“教師推薦”的權利。
但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教學的自由并沒有多少改變。
關于教育的目的,一直就有“社會為本”和“個人為本”的爭論,大多數國家,比如我國,就是偏向社會性的,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認知的加深,人們越來越關注教育的個人性傾向,就想語文教學越來越強調“人文性”方面。近年來,西方出現了一種“自由教育”思想,也許,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學生可以擁有學習的自由,去自由的學習。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魯東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