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梅
“以人為本”構建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新模式
戴國梅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的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它不但是落實我黨的十七大重要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的目標要求,同時也是當前教育理念的發展的新高度。“以人為本”對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和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文章通過分析當前高校的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以人為本”的教育內涵與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作出了相應的探討。
以人為本 教育教學管理 教學新模式
就目前高校的教育發展而言,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為了讓教育更好的應對社會的實際需求,高校教育教學內容逐步的從教育精細化轉向為大眾化,因此大眾教育內容已經成為教學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高校教學管理中,為了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一方面我們既要堅持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精華體系,另一方面還需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探求“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在教學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知識內容學習中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實際想需求[1]。
“以人文本”是社會主義科學發展的觀的本質要求與核心理念,高校教學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為社會培養高層次的實用性人才,其教育教學使命是通過教學質量來促進社會的發展。所以,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是緊緊圍毆繞著“教育人”這個概念來開展日常工作的。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說,新時代的教學理念有了新的發展,新時期的教育核心是“以人為本”,同時也是當代教育所體現的基本價值。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積極的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師文本、以服務為本”的管理體系。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而在教育上實現以人為本,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價值的重要體現。
以人為本不但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理念,同時也是各項工作發展的思路,更是社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高校在教育教學中探求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必須將教育管理工作做細做好落實到實處,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教育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把改革創新精神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高校日常教學工作體系中,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管理者都是教學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為教育教學的改革提供不竭的動力。所以,高校教育改革管理內容當中,就必須做到尊重個人發展的內在的實際需要和外在的客觀要求,組尊重人的個性與主觀能動性,尊重人的整體性和真實性,進而不斷的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管理者還需通過日常的教育引導,積極的挖掘學生自身存在的潛力,從教育的根本上實現現代化教育管理,具體遵循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工作:
(1)清晰的教育教學管理的目標;高校探求“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確受教育的個體成長目標。通過相關的教學手段,建立明確、合理的教育目標,比建立完整的技術體系更為重要。同時在學校教育教學中,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不但能夠改變傳統教育教學存在的缺陷,同時還能夠更好的關注教學目標的確定[2]。
(2)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主張以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授予的知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但不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同時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著很大的制約性。新時期高校教學理念的改革,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引入到教學改革中,大大的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新的教學理念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倡導個性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平等,學生的人格得以充分的重視和尊重。教師在教學中更多是配合學生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大大的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新時期“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論是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還是對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3)強化了學生的發展與關懷;高校教學過程當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實施,就必須摒棄傳統教育教學的缺陷,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以創新,同時還需關注師生之間的情感體驗,對人的情感情緒加以肯定,在教育過程上情調受教育個體的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另外,還需對學生的情感認知、理智以及情緒等多個方面進行必要的確定和有效的統一,以此來不斷的激發學習者內在的各項潛能。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在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更加主動自覺的投入到學習過程當中去。強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情感體驗的注重,也是當前高校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創新。
從近幾年發展可以知道,隨著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和高校自身教學的局限性,高校教學理念的改革有了很大的革新。但是從學生自身的實際應用能力上分析可知,我國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方式還存在一定的教學問題。比如說學生的知識理論能力非常豐富,但是實際應用卻存在一定缺陷,這種問題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上。所以在教學上還需注重社會職業的需求為實際導向,從教育教學方式上加以改革[3]。
(一)高校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教學過程當中,由于一些學生自身的基礎性學業知識不夠扎實,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表現為學習吃力,當遇到一些專業性強、短暫時間難以理解的深層次知識的時候,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上傳統落后,學生根本就不能理解所學的內容。繼而大大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真正意義上學懂教師所教知識。另外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傳統單一,沒有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只是簡單依據教師所設定的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學習,沒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習上缺乏相應的學習樂趣,基于以上種種原因,使得教學質量存在很大缺陷。
(二)高校師資力量不足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生活的解惑者,教師對于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學管理當中,強化對師資力量的完善和培養,是增強高校自身教學質量的和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尤其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的實際需求對學生提出更高的應用標準。所以,教師作為高校學生教育教學工作者,對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對高校教師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培訓,是強化高校師資力量的有效手段。
(三)教學評價體系普遍單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的狀況以及教師的教學狀況進行分析評價,是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教師教學方法的評價體系不夠完善或者是不夠重視,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許多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致使許多學生的真實學習水準和自身存在的潛力沒有得到合理展示。另外,缺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或者是評價片面,使得大多數學生在學生的效率上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教學課外活動不足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拓展,以課外活動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的越來越多,課外活動的教學形式也是高校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發展和自身知識的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大多數高校開展的課外活動普遍不足,對課程的教學依然停留在課堂的理論傳授上面,學生很難有將自身理論知識用以實踐。這種教育教學手段,只是簡單的讓學生被動的學習理論知識,從而大大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
(五)學生自主選擇性低
當前教育教學主體,普遍的指向是學生學習壓力大,在高校教育教學中更是如此。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沒有對專業做過多的了解和分析,但是一旦填報的專業加以確定,學生就很難對專業進行轉改,一旦學生對所學的專業表現為缺乏興趣,其自身就難以真正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另外,學生在選擇課程上也難以依據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如專業課程的安排都是經過行政化安排,學生很難依據自己的實際愛好進行課程的選擇,往往出現逃課曠課的問題出現。另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教師的選擇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授課方式,往往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課堂學習的集中力,對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果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
(一)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教學理念
一般來說,“以人為本”中的教學個體,人不但是教學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同時也是教育教學管理發展中的課題 ,對于高校的管理和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本”始終是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是高校增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性措施。在高校教育體系中,不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學習者,都必須主動的接受來自教育管理主體所發出的各種教學信息,不斷的依據自身情況落實完成。同時作為高校管理的主體,也應該做到從“以人為本”的工作角度出發,充分的了解人的需求、滿足人的合理需求,在保證教育教學體制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將人本理念作為推動教學發展的重要措施。
(二)強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投入
教學資源是樹立“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客觀性基礎條件,如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形成濃厚的教學資源,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就不能長久有效的發展。所以,相關叫用戶部門應該盡可能的加大對高校教學資源的投入,如師資力量的培養,教學設施設備的完善等。同時,高校自身也可以通過吸收外來人才、更新教育教學內容以及請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從整體上完善落實好高校教育教學資源。
(三)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在大眾化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師和學生無疑是教育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高校教育教學探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須充分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教育教學管理上,把師生的發展放在工作的主要部位,一方面是要完善教師的培訓機制和教師的發展規劃,增強教師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尊重學生的人人格,尊重學生的發言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發揮主人公的思想意識。
通過上述可知,不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是學校教育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教育教學探求“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對教育教學管理過程的規范和創新。是在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1]張曉林.論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25):26~28.
[2]劉暢.“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2):12~13.
[3]管勇生.河南省部分實施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的普通高校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
[4]劉莉莉.以人為本思想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管理觀察,2016(31):153~156.
(作者單位:硅湖職業技術學院)
戴國梅(1972-),女,漢族,江蘇鹽城人,學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學管理、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