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福榮
校園專區
“共創成長路”課程理論基礎研究
馮福榮
“共創成長路”課程是興起于香港的一門新型德育課程,在香港基金會的支持下,該課程從香港走進大陸,并在部分初高中得以實踐并取得可觀效果。本文簡要概述“共創成長路”開展基本背景,著重對該課程背后的理論基礎進行探究,力圖證明這一德育課程的科學性和可借鑒性。
共創成長路 德育 全人教育 建構主義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傳統教育思維影響,當前道德教育方式主要采取說教式教學。即通過外在的、隔離式的行政命令或者強制手段(懲罰、恐嚇等)完成教育,學生的錯誤行為得以暫時制止,但正面行為的能力卻始終沒有養成。道德教育不應該提留在青少年“知道什么是錯的、但不知道什么是可取的”這一層面,這一問題,體驗式德育教育給出了很好的回應。Damon認為青少年道德危機的解決途徑應該有傳統的“病態”中心轉移到“能力”中心,[1]將道德教育和正面發展的聚焦點轉移到培養青少年的天分、長處、興趣和未來的潛能上。香港石丹理教授在《“共創成長路”計劃的評估研究》一書中提出青少年正面成長所必需具備的15種能力,并將其外化為體驗式課程,即“共創成長路”課程。 該課程課程模式清晰,可操性做強,主要強調學生的團隊活動或者個人反思,力爭在活動中提升自我能力,將道德說教進一步深化為道德體驗。2004年以來香港教育機構和社區以及部分大陸初高中開展這一活動并取得較好的評估效果
“共創成長路”作為一門新型德育課程,不僅有現實背景和意義,而且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支撐。它簡單的教學模式背后卻涉及了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諸多理論,因此也完成了對傳統的德育課程進行了新一輪的革新。
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界出現了新的研究領域,即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重點積極研究個體積極的情緒和體驗,他們認為,某些積極的情緒能夠拓展人們瞬間的知—行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此外,積極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積極心理學研究者(Hollson和Marie)的關注,他們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既包括個體對自我的接受、對自我生命意義的理解和面對外界環境的挑戰,也包括個人自我社會系統的建立和應用。此外,積極心理學部分研究者還提出負面情緒會導致身體疾病,從而倡導建立積極情緒和情感對免疫系統的正相關影響和通過發散思維任務培養天才的建議等。
尤其可見,積極心理學的致力于鼓勵、支持青少年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而不是關注于對青少年負面行為的矯正,而重點關注對人性優點和正面價值的挖掘。透過“共創成長路”課程構想我們可以看到,該課程的對青少年的積極關注正源于積極心理學。
1921年,日本教育小原國芳在教育主張演講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其“全人教育”的主張和思想,開創了教育運動的新理論學派?!叭私逃敝鲝垼航逃哪康脑谟谂囵B兼具真、善、美、圣、健、富這六種價值的“完全人格”個人,這六種價值分別指向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和生活。“共創成長路”課程在課程模式和課程理念上均借鑒了“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小原國芳的理念中,在小原國芳前三種人格的培養中,求真在于培養青少年思考能力,求善在于培養青少年懂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求美在于培養學生靈魂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欣賞和尊重,同樣,“共創成長路”課程提出青少年正面發展的5個C:第一個C是能力(Competence),即求真,第二個C是聯系(Connection,與他人良好關系),第三個C是信心(Confidence,指向自我為自愛,指向社會為勇氣),即善,第四個C是品行(character,指公德心),第五個C是同情心(compassion),即靈魂美。兩者的在德育目標上的統一既是偶然,也是對既往德育合理內核的繼承。
除此之外,“共創成長路”課程還繼承了小原國芳“全人教育”的德育原則:(1)尊重學生個性,(2)提倡學生學習自主性,(3)重視學生自學和自我探究,(4)鼓勵學生體驗,(5)強調師生交流。這些原則在“共創成長路”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均有體現。
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皮亞杰提出,他認為學習是個體與周邊環境互動的過程,是將外部環境 中的有關信息吸收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也是個體的認知結構因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過程,該理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該理論強調以學習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些都與“共創成長路”課程的模式和理念不謀而合。在“共創成長路”課程中,個體是青少年,周邊環境既包括導師提供的案例,學生個人生活經驗,也包括給定的學生分組團隊和教室環境布置等。個體在體驗式教學中通過交流、總結、反思等活動,完善和改變自我認知結構,從而趨真、趨善、趨美,這個過程中,導師的作用僅僅是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真正完成知識、情感和能力的建構。
[1]石丹理,孫翠芬.“共創成長路”計劃的評估研究[D].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8).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八中學)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共創成長路”課程的中學生全人教育》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5]GHB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