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
培養民辦高校大學生良好體育行為的對策研究
徐海峰
在高校進行基礎體育活動的推廣,一方面可以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全面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通過手機可以實現人多方面的需求,使得大學生群體中“機不離手”成為普遍現象。高校開展體育運動對大學生身體和心理兩方面都有著積極健康的作用。良好的體育行為不僅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的需要,也是保持樂觀心態的重要因素。
行為特征 基礎設施 體育精神
根據體育行為方式的不同,其特征可以劃分為心理學、社會學、環境學三種。通過特征的不同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分別對高校大學生體育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一)心理學特征
體育行為在心理學上,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每個人都屬于不同的個體,其行為因此存在著個體差異。而體育行為屬于個體行為中的一類,有著普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行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實質,除受客觀因素中生理條件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外,還被行為主體的主觀心理所制約。主觀心理在主體體育行為的運行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在的客觀因素作用在體育行為的載體就是主觀意識。
(二)社會學特征
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發展形成了人類整體的社會性。人是不可能在脫離群體的環境中獨自生活的,尤其是在大學校園生活時,大部分學生在大一、大二時都被要求住校。由家庭生活轉變為寢室生活。其行為模式也有了根本的轉變,因此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包含著整體性的特點。
(三)文化學特征
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文化的交流傳播。在大學校園中進行體育活動的推廣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播。體育活動不僅促進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在宣揚積極健康的體育精神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
針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因素,可以總結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從主觀方面來講影響體育行為的因素包含個體和心理兩個環節:從客觀方面講,社會和環境是其外在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
(一)個體因素
研究表明由于學生的身體特點不同,參與性也不一樣。先天身體素質好的同學可促進其良好的鍛煉習慣的形成。
(二)心理因素
需要是行為的源泉,人們從事體育行為無不源于某種需要。無論是體育教學還是全民健身活動,都應以滿足人們的現實體育需要,培養與引導長遠的體育需要為前提。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達到一定目標的直接原因,是發動與維持體育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形成動機的方式是需要→意向→愿望→欲望→動機→行為。培養與調控人們的優勢體育動機,并由培養人們的直接體育動機向引導調控長遠、高尚的體育動機發展。
(三)社會和環境因素
民辦高校的普遍情況就是資金投入不足,特別是在學校體育設施這一塊總是滯后,導致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我們根據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對加強高校體育建設方面進行幾點總結與建議:
(一)加強基礎化設施的建設
在高校開展體育設施基礎化建設,保證體育器材和健身器材的安全性。加大對體育館、游泳館的經費投入比例。同時加大基礎體育器材的維護力度,減少因為使用不當而導致的體育設施壽命的縮短,或使用危險程度增加等。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將使用規則標在明顯的地方,確保學生使用健身器材步驟的準確性,使學生的體育鍛煉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構建專業化教師隊伍
提升體育指導教練的專業性,加強體育課堂管理,實行體育項目專業化指導。與此同時,可以增設健美操、太極扇、跆拳道、游泳等專業性較強的體育選修科目,增加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有的學校由于體育監管方面的不嚴格,導致體育課實際教課內容只有跑圈,有的老師提前給學生下課,甚至干脆取消上課等現象的頻繁發生。
(三)體育文化認同感
體育行為并不只是機械簡單的重復運動,它還包含了對文化精神的傳播發展。團體運動中的交流與合作,對抗比賽中的有序競爭,個人比賽中技巧的極致展現等等,都蘊含了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為此加強大學生群體中的體育文化認同感,是加強高校體育建設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積極開展籃球,足球等體育比賽,在比賽過程中有效組織管理各院系的參賽隊伍,維持良好的競爭環境。通過比賽排名,加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做早操,舉辦運動會等方式加強學生的組織性與紀律性,使學生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在高校開展基礎體育建設,對于加強學生的集體認同感,培養大學生在交流協作方面的能力,以及傳揚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
[1]王俊強.山西民辦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
[2]王正安.淺析民辦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以南通理工學院為例[J].考試與評價,2016(3).
(作者單位:齊魯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