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與探索
李 丹
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紛繁認識和各自為陣的具體做法,文章以解決觀念問題為基本出發點,就培養目標等四個具體問題提出了個人見解。培養目標,主要論及地方高校的微觀定位;師資隊伍建設,強調重在團隊合力,在此基礎上追求每一個體的精英化;課程設置體系,提出在抓好主體的前提下充分展示特色;實踐教學活動,則提出樹立“大實踐”觀念,并依據學校所處區位的內外條件,努力拓展實踐天地,更好地為培養人才服務。
地方高校 漢語國際教育 人才培養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原稱對外漢語專業。據相關資料可知,1985年始辦對外漢語本科專業時,全國僅有四所高校設立此專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專業的調整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自己的相關院系設立了對外漢語專業,截止2010年,全國已有200多所院校開設了對外漢語本科專業。”[1]但大部分為地方院校。筆者所在的陜西理工大學,2009年開始在文學院設立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
面對日益發展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亦即對外漢語專業之現狀,不少專家學者就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問題提出了諸多見解,讓人深受啟迪。據此,筆者結合自己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實踐,就人才培養談一些管窺之見,以就教于方家。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教育部早有基本要求。當然,這只是宏觀要求,它并不影響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的微觀定位。“高校應結合這一培養目標,同時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生源質量、地域特色等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2]筆者認為,地方高校結合自身條件的微觀定位,實際上更具操作性。
要有科學的微觀定位,首先必須明確“培養目標”的內涵。這種內涵,有的專家闡釋為“我們亟需培養的主要是那些具有熟練的漢語教學技能、具有良好跨文化傳播和交際能力、能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能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3]
顯然,目標是非常明確的,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又面臨著諸多矛盾。因為,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我們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可能方方面面平分秋色,只能夯實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而不是雜亂無序的拓展。這里所說的基礎,就是堅守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了這種堅守,“漢語”國際教育也才真正地趨向了目標。
當然,夯實基礎并不是唯一目標。在夯實基礎之后,還應幫助學生有效拓展。這種拓展,應基于兩個目的:一是知識積累,二是能力提高。從具體內容說,中華文化、教學技能、傳播技巧、交際能力,應是拓展的主要方面。在拓展的過程中,以知識積累沖淡能力提高或是讓能力提高壓倒知識積累的傾向,都是弱化培養目標的做法,應盡力避免。
培養目標中德的內容,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此不贅。
無論是什么階段的教育,都在證明著一個規律:離開了理想團隊,就難有理想的培養結果。就高等教育而言,團隊合作更為重要,這是因為每個教師的攻業方向更為細化,不注重團隊就產生不了強大合力,就更難接近培養目標。
誠如不少專家所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一個新興的、復合性極為突出的專業。因此,它的歸屬并不統一,它所培養的學生往往是“中文不如中文系的強,英文不如英語系的強”。筆者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不必過分憂慮。如果通過教師團隊的共同努力,讓學生實現“中文不弱于中文系的,英語不弱于英語系的”目標,那就正強化了這個復合性專業的特點。
筆者所在的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相對穩定的教師僅有9人。人數雖然少,但由于團結努力,也有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們代課的2013級53名學生中,有17名考上了研究生,另有17名考上了由國家漢辦統一組織考試的赴泰國從教志愿者。可見,地方高校的團隊力量,同樣值得注意。
由此,筆者認為師資隊伍這個團隊,須有三個共同基礎:其一,共同的向心力,即有決心培養優秀畢業生,并樂此不疲;其二,相互包容,相互補臺,為培養學生而真誠地取長補短;其三,把好自己的關口,不在自身的工作范圍內“掉鏈子”。有了這三個基礎,這個團隊必然會奮發有為,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精英團隊。
精英團隊的“精”,還在于這個團隊每個成員的“精”。因此,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都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總體思路,提升自己綜合素質的“精”度。李昊認為:“各對外漢語專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思路上應從單一的對外漢語專業人才的怪圈中跳出,直接站在國際漢語教學的大舞臺,尋找能滿足專門人才培養與通用人才培養的結合點,培養出化,首先在寬口徑、高素質、重實踐的復合型本科人才。”[4]著眼于這種思路,筆者以為各個教師的“精英”化,首先在于開闊視野,其次才是知識的累積與能力的提升。至于學歷追求,那只不過是路徑而已。具體而言,主要是如下幾方面的努力:第一是逐步熟悉國際漢語教學的宏觀局勢,并從中探尋出規律性的內容;第二是精熟自己所代課程的內容,有能力展示自己的教學特色,有能力讓學生日益發掘獨創性的真知灼見;第三是尊奉“藝無止境”的信條,永遠在學業的前沿陣地上汲取營養,充實自己;第四是盡可能地“行萬里路”,到相關國度去歷煉,熟悉那里的文化蘊含及其他社會生活內容。這樣,他們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性與通識性方面,就可以得心應手。
為了最終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要求,筆者認為地方高校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主體課程——即學界公認的諸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等10余門基礎課程。這是中國高校相關專業的優勢所在,也是對外傳播推廣的主體內容。離開了這個主體,“漢語”二字的分量,自然會大打折扣。
但是,就抓主體而言,地方高校在整體實力上無論如何也趕不上重點院校,只有另辟蹊徑,才能有所突破。對此,潘國英教授提出了中肯見解:“地方高校在教學資源和教學硬件軟件上和重點院校相比沒有競爭力,只有在辦學特色上下功夫。在進行對外漢語專業課程設置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跟風和照搬其他學校的模式,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資源優勢設置特色課程,準確定位,特色辦學。”[5]解讀潘先生的見解,筆者認為,只有充分考慮以下三方面的條件來開設主體課程外的有用課程,才能真正實現“特色辦學”。
其一,師資條件。這就是說,有什么樣的師資,才能設置什么樣的特色課程。這種設置,必須把握好兩種尺度:一種是真的具有特色,避免人云亦云,錯把舊貨當新寶;一種是學生們真正需要,精當選擇,避免過多過雜,干擾了主體。
其二,區位條件。不同的區位有不同的特色文化。在這種特色文化中擇出精彩內容組織課程,且這種精彩內容又與培養目標緊密關聯,它就能發揮積極作用。陜西理工大學地處秦嶺巴山腹地的漢中,漢水亦在此發源。如果結合詩經、漢朝、漢字、漢語等歷史淵源,開設“漢水文化”的特色課程,學生們必定受益匪淺。
其三,歷史淵源條件。一般而言,凡是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地方高校,或多或少都與他國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交流合作關系。這種歷史淵源,為相關院校開設特色課程提供了一定條件。充分利用這種條件,也能開設出精當而適用的特色課程。陜西理工大學與泰國有關學校(中小學、大學皆有)保持著多年的交流關系,故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據此開設與泰國文化、禮儀、民俗等有關的專題講座,就很受學生歡迎。事實證明,歷史淵源條件愈充裕,開設特色課程的天地就愈廣闊,這應引起地方高校的特別關注。
在體現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性方面,地方高校各有各的做法。這些做法,無疑都是大有益處的,但同時也往往會派生龐雜多贅的缺憾。
筆者認為,要體現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性,我們應該拓展“大實踐”的思路——即將實踐性體現在全部的教學活動中,而不是僅僅注重于某些應用性內容的安排。
為了將“大實踐”的思路變為實際行動,地方高校特別要做三方面的努力。
首先,一切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要盡可能地與實踐性掛鉤。何干俊先生倡導的“開闊視野,構建開放的專業學習體系,溝通課內與課外聯系,倡導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把書本知識與對外漢語教學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變更以往的‘經院式’講解。”[6]就正是這種內涵。由此生發,筆者認為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形成幫助學生積極地動腦、動手甚至動嘴的條件,而且這種條件要持續產生。這樣,“經院式”的講解模式就可以被沖破,學生的實踐積累就可以產生積腋成裘、積水成淵的結果。
其次,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可用條件,有計劃地安排實踐活動。陜西理工大學地處西北,缺少沿海學校的先天優勢,只能組織學生到地方出入境管理部門、校內的國際合作交流處實習。此外,還選派學生到泰國的中小學直至大學實習。在異國的實踐活動中,我們不僅讓學生就相關課程內容進行實習,還依據《禮記·曲禮上第一》中的古訓“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7]引導學生關注該國的宗教文化、民族習俗、生活特點等,因而這種實踐活動頗受學生青睞。
再次,積極拓展新的實踐場所,不斷豐富學生的實踐內容。這種拓展,筆者認為國內國外都有余地,關鍵在于不懈追求。譬如陜西理工大學雖處于欠發達的西北地區,但它卻與陸上絲綢之路有著得天獨厚的聯系——因為開闖陸上絲綢之路的大功臣張騫就生在漢中也葬在漢中。如果位于漢中的我校不懈努力,就有可能聯系到絲綢之路沿線的一些國家交流合作。如果真的實現了這種目標,陜西理工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性活動,就必將迎來一番新的天地。
[1]黃劍濤.地方本科院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淺論[J].龍巖學院學報,2011(4).
[2]左凌嬌,黃宇鴻.北部灣經濟區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3(3).
[3]張芳,肖任飛.國際化創新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6).
[4]李昊.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設置探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4).
[5]潘國英.地方高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
[6]何干俊.高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1).
[7]四書五經詳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SGH140730)。
李丹(1979-),女,漢族,陜西漢中人,碩士,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漢語及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