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 要:中國古典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也是最有魅力的。然而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唐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其獨特的魅力。怎樣去學習和鑒賞唐詩,已經成為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能力。我們又該如何學習和簡單鑒賞唐詩呢?
關鍵詞:淺談;唐詩;學習;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067-01
中國古典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也發揮這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越來越多的讀者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陶冶,對中國古典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唐詩有著自己獨有的魅力和地位。也有越來越多的讀者對唐詩進行了鉆研和學習,其中也不乏廣大的外國讀者的青睞。那么,我們在探索唐詩魅力的過程中,又該如何去學習和鑒賞唐詩呢?下面,我們將從唐詩的學習和鑒賞兩個方面,和大家探討欣賞唐詩的獨有魅力。在對唐詩有了一定的學習之后,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去簡單的鑒賞唐詩。唐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國古典文化的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如何去鑒賞品析一首唐詩,也是我們在探索古典文化魅力的過程必備的一種能力。那么,我們又該從哪些方面去賞析唐詩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鑒賞和分析:時代背景、作者背景、寫作背景、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一、時代背景
在前我們介紹的唐詩學習中,也曾提到詩作創作的時代背景。可見對詩作創作時代背景的了解,在詩作鑒賞中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唐詩創作的時代背景。
唐詩,顧名思義,就是在唐代創作的詩。唐代(也稱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代,封建中國的各方面都處在一個極度強盛的階段,不論是軍力、國力、經濟、文化,都是相當鼎盛的。在那時各國和中國的交流也是很頻繁的,在世界各國,中國人也有著相當的地位,此后,各國也將中國人尊稱為“唐人”。
但是,在鼎盛的唐代,封建中國仍然有戰亂的侵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史之亂”,經過長達八年(公元755——763年)的戰亂,他被反超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唐代的詩人,有生活在盛世年代的,也有生活在戰亂年代的。這對他們的創作都有著不小的影響。所以,我們在對唐詩進行鑒賞品析的時候,一定不可忽視一點,詩人所生活的年代對詩人創作的影響。
二、作者背景
作者的背景,不僅包括他的生平經歷,更包括他的自身修養。正所謂,沒有相應的文學修養,就不會對自然、對生活有非凡的感悟,創作出動人的詩篇。換句話說,就算能對生活有所感悟,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文學修養,也無法準確的抒發出自己的心中所想、所悟。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面對天下第一美人楊貴妃,同樣是欣賞著傾國傾城的絕世美人。可不同的人,所創作出來的詩作是截然不同的。正如詩仙李白能創作出《清平調》,寫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絕妙佳句。而其他的詩人卻難以望其項背,這與李白本身的文學底蘊室友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
三、寫作背景
一首詩作的創作完成,不僅需要大時代背景的熏陶,需要作者本身具有相當的文化底蘊、文學修養,更需要一個獨有的寫作背景。寫作背景,不但包括了當時詩人所處的地理環境,天氣狀況,季節氣候,而且還必須有一個獨有的時間或事物,能夠引發詩人的共鳴,是詩人能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以李白的《贈汪倫》一詩為例。李白在乘船即將遠行之際,他的好友汪倫為他送行。他站在船上看著桃花潭邊的汪倫,想到兩人之間深厚的友誼,心有所感,才寫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試想,如果李白當時是走的旱路,那又何來“桃花潭水深千尺”一說呢?
所以,了解一首詩的寫作背景,對我們鑒賞品析唐詩有很大的幫助。對唐詩寫作背景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學習和品析我們所要鑒賞的詩作。
四、詩人表達的情感
不管是什么樣的文體形式,其最終的服務對象都只有一個——情感。只有最真摯的情感才能打動讀者,獲得讀者的青睞,受到讀者的歡迎。唐詩作為眾多文學形式中的重要一員,當然也是不例外的。唐詩的表達方式豐富,其表達的情感更是多種多樣。唐詩所表達出的情感,即是詩人想留給世人的,也是真正感人至深的。唐詩中的情感,有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展現的無私奉獻母愛;有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人至深至孝;有李白“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介紹的似水女兒柔情;有;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慷慨激揚的男兒壯志;有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也有高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情同手足的真摯友誼……真是舉不勝舉,其間都有千古名句流傳于世。在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時,我們可以將自己代入詩人當時的角色,把自己當成詩人本身,從詩人的角度、視角去體驗詩人的情感。
在我們昨晚以上這些事以后,不管是對詩的背景,對詩的情感表達,還是作者本身,都有了足夠的理解。那我們去鑒賞和品析唐詩是,就會更加的得心應手,對詩的品評才能有相當的高度,也會更加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