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林
摘 要: 2017年恰逢十月革命爆發100周年,有必要追尋“阿芙樂爾”號炮聲,重溫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時刻,從而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認清發展階段、明確發展方向、堅定發展信心。我們不僅要從世界歷史變革中緬懷和感悟十月革命的精神,更要在歷史和現實的變革中充分挖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資源,增強責任意識、危機意識,續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篇章,讓“阿芙樂爾”號炮聲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永不消沉、回聲嘹亮,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光明。
關鍵詞: “阿芙樂爾”號炮聲 十月革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阿芙樂爾”炮聲拉開十月革命序幕
“阿芙樂爾”號極富傳奇色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它的英姿與功績。俄歷1917年10月25日,“阿芙樂爾”號按照命令信號炮擊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在呼嘯的炮聲中拉開十月革命序幕,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走向歷史舞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革命浪潮沖擊下誕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樹立了東方社會跨越“卡丁夫峽谷”的典范。
“阿芙樂爾”號炮聲仿佛黑暗中噴薄而出的絢麗霞光永載史冊,不僅成為十月革命的象征、蘇聯政權的起點,還是世界歷史重大轉折點,意味著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革命導師列寧在總結十月革命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國家資本主義等理論,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開展,以及對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構建具有偉大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阿芙樂爾”號炮聲的激勵下,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和中國相繼爆發無產階級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壟斷天下的局面。
二、“阿芙樂爾”號炮聲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證明:無論中國的農民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阿芙樂爾”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的勝利對中國的影響極其深遠:①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受到鼓舞和啟迪,嘗試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觀察、分析中國問題,并選擇走俄國道路。例如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曾明確表達要走新的革命道路的認識。②促使中國產生一批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形成一個以《新青年》為中心的新文化陣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③中國無產階級順應時代要求登上歷史舞臺,揭開了中國工人階級領導中國革命的序幕,也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表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要走向獨立、富強,必須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風風雨雨將近500年,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并沒有因東歐劇變而減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顯示出勃勃生機,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和鮮明的真理性。
三、“阿芙樂爾”號炮聲的當代感悟
“阿芙樂爾”號炮聲既是社會主義理想的前奏又是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從一定意義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傳承和發展,今天重溫“阿芙樂爾”號炮聲,不僅要從世界歷史變革中緬懷和感悟十月革命的精神,更要在歷史和現實的變革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認清發展階段、明確發展方向、堅定發展信心,續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篇章。
(一)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1917年是俄國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伴隨大大小小的武裝斗爭,各政黨政派紛爭不斷,當時的布爾什維克黨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孟什維克、立憲民主黨、資產階級政黨和妥協黨都對其冷嘲熱諷。列寧根據俄國國情和局勢判斷,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在正確思想指導下,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由弱轉強,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給予反對黨有力回擊,并最終牢牢把握革命趨勢。列寧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科學研究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他在《四月提綱》中為布爾什維克黨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和計劃,制定了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方針和策略,使布爾什維克黨走上了一條全新道路,并在“阿芙樂爾”號炮聲中走向世界。
實踐證明,革命成功需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必須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政黨,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組織的先進性是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光明的前提保障,因此任何時期都不能放松黨的建設。其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南,做到綱領明確、策略靈活。例如新民主主義時期,正是由于我們黨認清國情,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才取得勝利。在四代領導集體帶領下,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刻,逐漸形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這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主要經驗的科學總結。現階段中國的建設仍需從馬克思列寧主義中汲取養分,堅持指導思想不動搖,增強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堅定性。
(二)正確認識、評價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統一。
當年“阿芙樂爾”號的炮聲昭示著俄國社會制度的劇變,但再好的制度與理論也必須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必須在發展中不斷堅持與完善。東歐劇變已敲響警鐘,正如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條。”要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改革開放是唯一出路,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歷史性探索的必然結果。盡管前進的道路歷經曲折,當前我國的發展確實面臨諸多挑戰,但不能以此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更不能因此而拋棄社會主義。我們必須客觀看待發展中的問題,抵制否定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正確認識和評價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endprint
我國的改革開放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屬性:四項基本原則把握正確方向,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堅持什么樣的改革方向,決定著改革的性質和最終成敗,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戰略部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起點。我們要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正如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當然要高舉改革旗幟,但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三)堅持以人為本,讓人民共享社會主義發展成果。
十月革命的勝利絕非偶然,“阿芙樂爾”號的炮聲在俄國得到響應離不開群眾組織的力量,毛澤東曾評價:“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是俄羅斯民眾聯合的勝利。”為爭取民眾支持,列寧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深入底層參與組織民眾革命實踐,他和布爾什維克不僅提出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新方針,而且提出“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等口號,這些新方針和口號極具針對性,密切把握底層民眾的情緒,激發他們的斗爭熱情,為革命勝利創造了條件。可見,一個勝利的政黨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明確的目標,還必須充分調動群眾的凝聚力量,這樣才能創造革命奇跡和建設成效。
我們黨歷來重視人民地位并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是戰無不勝的”;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也保持勤政親民的優秀品質,常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記在心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必須堅守執政為民的理念,繼續發揚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尤其要重視我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民生問題,用共享發展理念推進改革,保障公平公正,讓人民享受更多的發展成果。只有贏得民心,得到群眾支持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會走得更加穩健。
(四)推進理論創新、鑄就理論自信,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列寧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其撰寫的一系列著作為十月革命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例如《俄國革命的開始》、《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馬克思主義論國家》、《國家與革命》、《論革命的兩條線路》等。這些著作有一個共同點,即列寧認真研讀大量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國情相結合,堅持同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做斗爭。在不斷的革命實踐及后來俄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列寧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逐步形成列寧主義,成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來源,與馬克思主義一樣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
理論清醒是政治清醒的前提,沒有先進理論武裝的黨是缺乏生命力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提出“理論學習要有三種境界”、“理論學習是干部的看家本領”等觀點,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我們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不斷前進的法寶。”真正的共產黨人必須堅定信仰,把理論研究常態化,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要重點學習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只有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提高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才能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內涵和意義,才能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
信念缺失從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理論的困境,我們要自覺提高理論素養和政治素質,并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特點推進理論創新,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新時期要堅定“四個自信”,推進“四個全面”,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肩負起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重任,為當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掃清思想毒瘤和思想障礙,自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四、結語
新形勢下追尋“阿芙樂爾”號炮聲,不僅是緬懷革命導師列寧,更重要的是發揮十月革命的當代價值,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我們要進一步認清發展階段、明確發展方向、堅定發展信心,充分挖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資源。撫今追昔,我們應以實際行動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力量,讓“阿芙樂爾”號炮聲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永不消沉、回聲嘹亮,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光明。
參考文獻:
[1]何萍.在社會主義入口處 重讀列寧《國家與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顧玉蘭.挖掘列寧思想的時代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4-1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4]習近平.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本文是2016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工匠精神”視域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編號:16YBG020﹞的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