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君
【摘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學生思維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維品質的優劣。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具體知識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靈活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思維 準確性、敏捷性、靈活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151-01
一、培養思維的準確性
思維準確性是指學生的思維能循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活動,是一種判斷事物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扎實地掌握一些基本概念,這是培養學生思維準確性的基礎。思維準確性的培養,必須從低年級做起。我們不能因為低年級數學知識簡單,就輕視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教學。雖然多數學生剛入學就能進行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即使較差的學生也能憑借自己的十個手指頭進行加減法計算,有的學生還能從一數到一百,甚至還會背誦乘法口訣。但他們對數的實際大小、數位、十進制等概念,還有加減乘除的意義和法則并不清楚。因此,凡是數學中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一定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弄懂,特別是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每個概念的實質含義,并能熟練地表達,只有達到這種程度,才可能在今后學習新知時更好的發揮遷移作用。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學生是否理解基本數量關系是判斷學生思維是否達到準確性的關鍵。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死記公式,套題型,應該從培養學生正確的思路著眼。這一點,在低年級學生剛認識自然數1、2 ,會算1+1=2,2-1=1,初步接觸數學時就要加以滲透引導。在剛開始接觸加減法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插圖試著理解加減法的含義,這種訓練,是培養剛入學的小學生正確思維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他們結合課本插圖對所解決問題做一些簡單分析,隨著熟練程度逐步提高,再要求學生能把生活語言抽象為數學語言,達到對基本數量關系由淺入深地理解。
二、思維敏捷性的培養
思維敏捷性是指一個人進行思維活動時,具有當機立斷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表現在運算過程的正確迅速、觀察問題的避繁就簡,思維過程的簡練敏捷。培養思維敏捷性,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扎實地掌握好基礎知識,還要對學生在懂和會的基礎上提出速度的要求。
比如教學10及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們不能滿足于學生能算出正確的得數就行,還要進一步要求學生運算正確、迅速。因此要在訓練學生口述計算步驟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在見到或聽到題目的同時,就能積極思考,做到思維與計算同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總結計算規律及技巧,有助于提高思維敏捷性。教學實踐證明,只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技巧和方法,經過階段性訓練,多數學生思維敏捷性品質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思維敏捷性的培養,除了要求計算熟練外,一些常用的數量關系也要求學生必須熟練地掌握好。學習了小數、分數、百分數后,對它們之間的互化關系,應做到知其一就能知其二、三。學習圓周率?仔,就要求學生熟記一個到10個?仔的數值,這樣計算與?仔有關的試題,就會得心應手,有助于提高運算速度。
三、思維靈活性的培養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分析,能將學到的知識、技能,較好的加以靈活運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自始至終,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不拘泥于狹隘的解題思路,突破單一的思維模式,誘導他們轉換角度,多方思考,探尋多種解題方法,進行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靈活性的培養,要在學生扎實學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指導學生形成合理靈活的計算方法和解題思路。合理變通,是培養思維靈活性的常用手段。如計算84÷12÷15×30,按常規程序計算,將得到一個循環小數。我們引導學生改變思路,運用乘除互逆關系,將此題轉化為連乘則很快得出14這一結果。這一轉換既可鍛煉思維的靈活性,又由于選擇了解題新途徑,使難點迎刃而解。合理變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解題過程化繁為簡。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重要途徑。這樣訓練,能溝通各種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已學知識形成系統,同時學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
青少年時期是形成良好素質的黃金時期。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和靈活性,意義重大,影響深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