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雙
(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68)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分析①
張立雙
(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68)
隨著經濟及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及精神文明的進步,伴隨著“一帶一路”新中國走向世界這樣大好的新形勢下,教育部也提出了全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全國高校在新的《綱要》的指導下,掀起了改革的浪潮,這就需要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本文意在通過對東北地區的25所高校進行調查研究,對其在體育教學上的硬件投入、課程設置、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進行研究與分析,針對體育教學中的弊端提出筆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為高校的體育教學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提供依據。
普通高校 體育教學 現狀調查
改革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創新才能取得進步。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為適應新的《綱要》不斷進行著改革與創新,改革和創新的同時高校體育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逐漸把學生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提升等同看待,提倡“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但是因為受到長期形成的傳統的體育教學思想的影響,體育教學只是作為枯燥的文化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調劑,缺乏系統全面的教學模式的指導。伴隨新的《綱要》的提出,全國各地的高校也紛紛做出相應的響應和動作,但是在貫徹和執行新的《綱要》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本文意在針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中的這些問題和不足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為高校的體育教學良性發展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本文以東北地區200多所高校為樣本,在其中隨機抽取東北農業大學、佳木斯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延邊大學、白城師范學院、沈陽理工大學、大連大學等25所高校為調查研究對象,調查研究對象覆蓋學生、教師和場館等內容。
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SPSS數理統計法。
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方面,許多高校都開始重視校園的場地設施并逐步建立了相應的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供學生使用,只是因地區、經濟條件和教學特色的差異,場館的規模和設施略有不同。但是另一方面,因地區和經濟水平造成資源分配不均,許多高校只是配備了基礎設施,卻少有高端的體育設施,例如:游泳館、健身房、網球運動場等一些造價較高的體育設施;還有就是體育場館雖然增加了,但是,還遠不及高校擴招所增加的生源的比例,93%的高校生均占有的運動面積達不到教育部的要求,甚至32%的學校達不到要求的一半。在體育器材方面,大部分的學校在開設需要使用器材的課程卻不予準備器材,需要學生自備,例如乒羽網等課程,給經濟困難卻愛好此方面課程的學生增加了負擔。這些情況都說明了我國高校的體育設施分布不均,且設施也不齊全,達不到教育部的要求,也體現了主管體育的校長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這些方面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體育運動熱情,也不利于高校體育教學的有序進行和開展。
自教育部新《綱要》實施以來,高校體育教學為適應新《綱要》的要求,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涉及到的體育運動項目非常廣泛。在對東北地區的近25所高校調查結果顯示,這些高校不僅開設田徑、排籃足、網乒羽、武術、健美操等基本項目,部分高校根據自身辦學的特點和教學條件還開設了游泳、臺球、體育舞蹈、輪滑、戶外運動以及棋類運動等體育項目,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廣泛大大地豐富了體育教學課堂,體現了高校體育教學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同時,也增加了學生體育課程的選擇性,提高了學生體育運動項目練習的興趣。然而,在調查中發現84%的學校沒相關內容的教材,在從事教學實踐過程中處于一種隨意的、不系統的教學模式之中。高校體育課教學內容從實質上仍然是復習著中小學體育教材的內容,這些重復的教學方式一直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突出的問題。大學體育課是教育部要求大學生必須完成規定的144學時的必修課,成績記入檔案并直接影響學生的評優條件甚至是否能夠取得畢業資格等。這就造成了體育教學只能是圍繞達標和考試進行,教師就必將按部就班地刻板組織教學,造成了很多學生雖然喜歡體育運動,卻對體育課產生逆反心理。
社會在不斷發展,歷史是不會重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形式必將突破傳統的“競技運動”教學思想和模式,實施以“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為指導的新的體育教學模式并將其教育思想始終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把增進學生的健康、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位置。70%以上的高校在課程的選擇上采用了學生自主選課的形式,達到了按照興趣學習的效果。在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方面也具有多樣性。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練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從而為提高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方向的正確只是良好開端的一半,由于長期受到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影響,東北地區部分高校還存在教學形式的陳舊,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和評價只關注學生的體能與體育技能的掌握,興趣和愛好的培養比重不足,體育教師受到社會和學校的壓力,仍是毫無新意地按照大綱的要求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練習態度和學習興趣,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然表達,缺少師生之間及同學之間的互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
教學的指導思想正確與否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優劣。成功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愿望,而不是被動地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靈活地設置各種激勵機制和巧妙地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被動變主動,主動地積極探求知識、學習技能。這樣的教學情景才會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筆者對東北地區25所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59.2%的學生對目前的體育課是比較喜歡;26.3%的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14.5%的學生持無所謂的態度。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反映了新型“健康教育”下的體育教學效果還存不足,亟待整改。
學校缺乏相應的硬件設施是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的一大重要原因。為了讓學生能擁有更好的體育鍛煉空間,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主管領導應該重視體育設施的建設。增加體育經費投入,使之與其他文化課教學的設施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梢岳^續使用的體育器材和設施要及時進行維護和修繕,不能夠繼續使用的應該及時購買和修建,滿足學生的使用要求。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對于體育設施也要進行相應的淘汰,學校的體育設施建設應該要以滿足學生的基本體育需求為目的,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根據學生的意向構建對應的體育設施,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完善的體育鍛煉平臺。
高校在修訂體育課教學內容時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其興趣和鍵身的目的,以培養終身體育為目標,力求摒棄過去單純的為競技而練習的體育觀。為此,在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方面上,一是首先要考慮能夠被大多數學生所接受和能夠長期堅持參加的項目;二是傳統體育與時尚流行相結合,既要開設傳統型的教學內容,也要開設時下較為流行被大家所追捧的體育項目。另外,在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在組織編寫體育教學教材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圍繞“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思路上有所創新
高校亟待提高對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認識,這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首要任務。對于傳統的體育教學形式進行變革,自主選課和體育專項俱樂部等多種新興的教學形式應被廣泛采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技能的掌握情況采取分級制進行體育課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及運動能力的不同選擇相應等級的課程,這樣可以才能在專項專職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掌握新的技能,激發學生對體育技能學習的興趣,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從而在促進學生自身特點的發展的同時更能夠培養學生終生體育運動的意識。
[1]吳緒敏.“生命教育”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策略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4,36(2):100-102.
[2]黃日權,胡美蘭.淺論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改革思路[J].教育與職業,2006(32):95-96.
[3]周遵琴.現代體育思想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4):70-71.
[4]羅清楊.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學校體育學,2017,7(4):75-76.
G807
A
2095-2813(2017)10(b)-012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129
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規劃高教研究課題(課題編號:GHYB160117)。
張立雙(1975,4—),男,漢族,黑龍江鶴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