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 媒介融合導致傳統媒體角色變得黯淡,同時暴露出互動性差、時效性差、盲目跟風等缺點,使傳統媒體信息傳播遭受嚴峻挑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將長期共存與博弈。自媒體是媒介融合環境形成的推動力,使新聞傳播更多元、快捷,增強了傳播的分享性與互動性,使自上而下的傳統單向新聞傳播走向對稱參與的雙向新聞傳播。自媒體與傳統主流媒體出現互相融合、互動發展的態勢,傳統媒體充分利用了自媒體作為傳播平臺,新聞獲取與傳播渠道變得更豐富,受眾群體變得更廣泛。
關鍵詞 自媒體;傳統;傳播;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8-0035-02
自媒體信息龐雜、門類繁多、數量龐大,傳播技術與載體高度發達,包括即時通訊、論壇、微博、博客等,用戶群體多元,具有社會化、交互性、實時性、移動性與草根性特點,信息生產與傳播快速便捷,傳播者身份模糊,意見表達與信息發布渠道多樣化、多元化,信息傳者與信息受眾之間可形成互播模式,公眾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獲取主動權,可利用自媒體隨時參與或直接引發輿論。自媒體自主、開放、自由,發展勢頭迅猛,超平等、超廣泛性、超實時性的新聞傳播面貌與新傳播平臺環境、網民的閱讀習慣、社交媒體適配,在勢不可擋的裂變式發展中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與傳媒生態,可消解廣播、報紙及電視等傳統傳媒機構的控制力與專業性,與之分庭抗禮,促使傳統新聞傳播發生合理解構與重塑。
1 解構
1.1 傳播方式解構
傳統媒體在傳播新聞時多采用單向廣播式傳播方式,先獲取及過濾新聞信息,后向受眾傳播新聞。傳統媒體資源有限,難以為多元化新聞內容傳播提供有效支撐。自媒體豐富了新聞傳播方式、渠道,使傳播格局發生解構,傳播方式更廣泛、簡單、迅捷,能夠讓公眾,尤其是不計代價與貢獻的社會精英群體自由發布信息、參與新聞傳播,先發布新聞信息后過濾信息,將傳統的廣播式傳播解構為參與式傳播,使官本位式傳播解構為民本位式傳播,全民圍觀新聞傳播過程。維基百科、博客、微信及微博等自媒體的使用者大多為網民,網民表達觀點時主要依據個人的喜好,不同喜好的網民暢所欲言、自主表達的不同訴求、觀點等可匯聚成新聞信息,不斷影響傳統媒體新聞事件報道程度,通過推薦、評論、轉發及分享等途徑實現全民圍觀新聞事件[1]。例如,人人網、新浪微博、騰訊微博、豆瓣等自媒體不但能讓公眾閱讀新聞,同時可以讓用戶寫新聞、參與新聞傳播及建設,使新聞傳播方式更自由、更多元、具有更強的交互性,導致傳統傳播方式下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被打破,有效分散新聞傳播話語權,傳統媒體因此喪失新聞把關、信息過濾作用,無法壟斷新聞傳播,使新聞傳播互動交流趨于民主化、平等化。
1.2 傳播載體與效果解構
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載體單一,而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自媒體依托互聯網、4G通信網等不斷滲透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應用APP,如新浪新聞、搜狐新聞、鳳凰新聞、網易新聞及騰訊新聞等APP為新聞短視頻上傳提供了載體,只要有手機、電腦等上網終端,網民就可以利用自媒體迅速及廣泛直播新聞事件,大大增強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與范圍性。例如,央視新址在建大樓工地發生火災時,一位網民在Youtube上傳現場視頻后新聞信息得以迅速傳播,新聞報道與評論傳播速度遠超主流媒體。此外,Google、豆瓣、Wiki等平臺的大數據采集、存儲及轉發技術能匯聚海量自媒體信息,同時梳理及歸類非結構化自媒體信息,從海量數據中過濾與總結相對深入、明晰的新聞觀點、結論。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傳播新聞時受到多種力量的制約,傳播的新聞信息傾向性明顯,不利于公眾準確認識整體環境。自媒體能解構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效果,從多個角度傳播更完整、全面的新聞信息,形成蝴蝶或龍卷風傳播效應,同時拓展新聞信息的深度與廣度傳播效果,有助于強化新聞輿情監控,成為社會公平與政治清明的重要助推力量[2-3]。例如,“郭美美事件”“雷洋事件”等均由自媒體傳播、擴散。再如,美國大選期間,傳統媒體主要報道負面新聞,自媒體則能全面傳播大選信息,如投票情況、候選人辯論、資金籌備等,為公眾提供客觀認識美國大選的途徑,完整傳播新聞信息。此外,傳統媒體在傳播新聞時,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或單純了解新聞事件大概情況,自媒體能讓更多受眾參與新聞事件,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新聞背景,參與事件評論。自媒體中的輿論意見領袖的發聲能起到增強合力、凝聚人心、激揚民氣與振奮精神的作用,增加傳播深度與廣度,引領輿論場平衡情緒、化解矛盾。
2 重塑
自媒體對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重塑主要體現在互動、銜接、融合三個方面。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幾乎壟斷所有的新聞發布渠道,受眾與發布者之間缺乏交流、互動。自媒體不但可以讓受眾接收信息,同時能讓受眾參與點贊、轉發及評論等。重塑傳統傳播機制時可利用自媒體與互聯網搭建互動平臺,吸引受眾參與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過程、采集與發布過程,增強受眾與傳統媒體的互動性,準確定位目標受眾,為新聞傳播營造和諧平等的互動環境。使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實現有效銜接、融合,不但有助于發揮自媒體在傳播信息中的作用,同時能推動傳統傳播實現全面發展。銜接與融合自媒體、傳統媒體時,自媒體需發揮傳播渠道多樣化的優勢,傳統媒體則需要發揮新聞傳播可靠性、傳播資源優勢,通過融合兩種媒體的優勢完善傳播渠道,優化傳播效果,使自媒體、傳統媒體能夠共生共榮[4]。例如,一篇關于3歲女童全身燙傷、生命垂危、醫療費用難以支付的新聞報道在電視新聞頻道及該頻道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同時傳播,發布信息后該新聞在傳統媒體、自媒體上實現雙重傳播。通過微信與微博發布的新聞信息被自媒體廣泛轉載、擴散及評論,發布信息后的3天內,女童的父母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捐款總額超出了預計治療費用。隨后女童父母在微信、微博上發布消息讓愛心人士停止捐款,女童父母在自媒體發布消息后,當地電視臺立即采用直播連線形式采訪女童父母,并發布女童父母的微信內容,告知停止捐款。在上述新聞事件中,自媒體、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過程已經融為一體,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與傳播效果。如果僅在電視臺傳播消息,可能導致信息傳播較慢、擴散范圍局限,如僅在自媒體傳播,則受眾可能會懷疑新聞的真實性,女童父母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捐款。此外,在重塑傳統傳播方式時,應充分考慮到自媒體的傳播特點,有效引導自媒體新聞輿論,處理好自媒體的傳播倫理問題、規避自媒體傳播風險。
3 結論
綜上,自媒體傳播易操作、廉價、平民化、電子化、現代化,新聞內容傳播海量化,使公眾獲得新的新聞傳播模式與渠道。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發生的巨大碰撞使傳統新聞獲取、傳播、表達及發布等環節發生解構,改變了新聞傳播生態,模糊了新聞發布者與新聞受眾之間的界限,兩者身份能隨意切換。自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專業性起到了弱化作用,加劇了隱私權網絡化、新聞自由全面化之間的沖突,同時為傳統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兩者的沖突可逐漸向交融過渡。面對自媒體帶來的傳播解構與傳播重塑,傳統新聞媒體應突出邏輯性傳播思想,禁止歪曲新聞事實,阻斷假新聞傳播,合理整合、融合與梳理新聞信息,突出新聞傳播的漸進性與深刻性。
參考文獻
[1]王國華,吳丹,王戈,等.框架理論視域下的虛假新聞傳播研究——基于“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的內容分析[J].情報雜志,2016,35(6):56-64.
[2]李瑋,蔣曉麗.交叉與融合:新聞傳播的符號學研究進路——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的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之“新聞符號學研究”主題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5(8):171-176.
[3]苗嶺,周東梅.美國新聞博物館新媒體展廳的實驗及啟示——兼論新媒體技術在社交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中的應用[J].中國記者,2016(5):122-123.
[4]陳列.提升軍事新聞傳播力的重大探索——關于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融媒體報道的幾點思考[J].新聞戰線,2017(1):8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