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摘要]城鎮化是生活在農村的人口和從事農業的人口在空間上不斷向城鎮聚集的過程,伴隨著這種轉移,經濟資源逐步向城鎮集中,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農村逐步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西部民族地區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選擇科學的發展方式,既是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又是振興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縮小與全國發展差距的根本出路?,F階段,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的現狀及問題,進而提出了一些解決對策,力圖對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關鍵詞]城鎮化:西部民族地區:對策建議
一、城鎮化的理論內涵
中國的城鎮化概念是來自于“城市化”,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城市化只包含城市,而不包含城鎮的含義。我國的現狀是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因而應重點關注中小城市的發展,由此,有學者把“城市化”翻譯成“城鎮化”,可以說“城鎮化”是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學術界對城鎮化的研究由來已久,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是,由于各個學科對城鎮化的理解和研究側重點不同,迄今為止,城鎮化仍然是一個存在較大爭議的理論,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目前,關于城鎮化的定義有20多種解釋,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第三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進程。城鎮化作為一種歷史進程,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這一歷史過程大致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二是第二、三產業向城鎮集聚發展的過程:三是地域性質和景觀轉化的過程:四是包括現代文明、城市意識在內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和傳播的過程。以上四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表現為城鎮人口和城鎮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經濟社會、現代社會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而符合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內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這也是衡量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標志。
二、西部民族地區城鎮的發展目標
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因而其發展必須具備自身獨特的發展目標,不能照搬東、中部乃至西方國家城鎮發展的模式。
(一)結構目標
西部民族地區城鎮的發展應以城鎮為點,集鎮為面,市鎮為網,形成點、面、網集合發展的城鎮網絡。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小,經濟發展水平低,市場結構不完善,一個城鎮的輻射面積通常較大。因而,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以某幾個大型城鎮為核心。在其周圍形成一批有一定市場規模的集鎮,組成集鎮面。進而在集鎮周圍形成數個倍于集鎮的集市,形成集市網。
(二)功能目標
設立功能目標時,應根據西部民族地區現有的優勢條件即豐富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設功能不同,各具特色的城鎮體系。處在城鎮體系中的各個城鎮的主導產業應是各不相同的,這樣各個城鎮之間才能互為市場。
(三)規模目標
西部民族地區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小,市場發育不完善,同時由于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導致西部民族地區不具備發展大型城市的客觀條件,因而其城鎮規模不應過大。一般城鎮常住人口在10萬以內、集鎮常住人口在2萬以內、集市常住人口在5千以內為宜。
三、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的現狀
1.小城鎮職能結構單一
西部民族地區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經濟所占成分較高,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其城鎮的形成多是為了行使行政管理中心的職能,職能結構較為單一。許多小城鎮只是行政管理中心,起不到為周邊農村提供資金、技術和服務等的作用,同時小城鎮與周邊農村之間的勞動、技術、信息、資金等的交流也不活躍。小城鎮的輻射作用較弱,不能很好地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造成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緩慢。
2.城鎮體系發育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工業化建設的大力開展,以及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實施,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發育仍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城市平均人口規模?。憾浅擎傮w系發育欠完善,主要表現在城鎮體系中,大中城市較少,城市規模較小,鎮的分布不均衡,結構不合理;三是城鎮體系發育受各種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制約,布局較為復雜。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由于沙漠等條件的限制,多在綠洲處形成城鎮。
3.城鎮數量少,規模小,服務半徑大
西部民族地區地廣人稀,再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很難形成大規模的城市。以西藏自治區為例,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但全區只有4個地級市,3個地區,3個市轄區和72個縣。而浙江省面積僅為10.414萬平方公里,省內卻有11個城市,下分90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6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和34個縣。這兩個省份的對比,充分說明了西部民族民族地區城市數量少的特點。至于城鎮規模小、服務半徑大的特點,以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為例說明,拉薩是西藏最大的城市,但其規模與浙江省省會杭州相比,無論是在人口、基礎設施、服務還是在市場等方面,都是無法與之比擬的。
4.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陳真集聚功能弱
由于自然條件、歷史因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區城鎮的基礎設施普遍存在層次低、配套差、功能不齊全等問題。同時,由于西部地區城鎮人口規模小,人民收入水平較低,市場發育不健全,交通通訊設備差,導致西部民族地區城鎮的集聚功能弱,輻射作用不強。endprint
(二)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從上文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城鎮發展面臨以下問題:(1)城鎮化水平較低,難以適應現階段西部大開發的建設,導致大量人才外流,使西部地區在建設過程中缺乏人才(2)城鎮規模小,難以起到輻射周邊地區,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作用;(3)城鎮數量少,密度稀疏,難以覆蓋到整個西部地區,導致西部很多小城鎮至今未能收到大中型城市的輻射:(4)城鎮體系發育還不夠完善,缺乏大中型城鎮,吸納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城鎮職能單一,互相之間交流較少;(5)城鎮化推進中的策略性問題導致西部民族地區人地矛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四、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對策建議
(一)擴大城鎮規模,構建現代城鎮體系
城鎮發展有不同的階段,目前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不斷擴大城鎮規模,拓展城鎮空間,完善基礎設施是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一項中心任務。首先,要促進縣市一體化建設,這樣市的發展可以更好地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擴大城市經濟的輻射范圍,加強城市與縣域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利于促進城鎮網絡的形成,加快現代城鎮體系的建設。其次,加強次中心城市和縣城的建設。各縣應著眼于擴大城鎮規模,增強聚集能力,提升輻射帶動作用,由縣城的發展來帶動周邊農村的經濟發展,次中心城鎮和縣城的發展是現代城鎮體系中的重點,以大城市為節點,以各縣城之間的經濟聯系為網絡的現代城鎮體系才能得以建立。再次要優化重要集鎮的建設,集鎮是溝通城鎮與農村經濟的重要紐帶,優化集鎮的建設有利于加強縣城對農村經濟的輻射作用,使縣城的經濟發展更好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
(二)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西部民族地區人民的綜合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因此直接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城鎮發展通常需要有一定素質技能的勞動者,因此為了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要盡快提高西部少數民族農民的技能素質。西部民族地區應在堅持傳統辦學的基礎上推廣多元辦學理念,例如可以開辦一些技能培訓學校,培養出專門的技術工作者:提高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支持力度,不單單要注重基礎教育的發展,同時要針對不同文化層次的群眾進行不同的培訓,從而讓各個層次的人民都能掌握一定的生產生活技能,進而提高他們適應真誠化發展的能力,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勞動力轉移。
(三)加快西部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西部民族地區由于地質地貌特殊性的影響,交通通訊一直不發達,為了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化,一定要盡快建設立體化、網絡化、現代化的交通體系:要大力推進城鎮供水排水、供氣供暖、污水垃圾處理以及城鎮防洪抗汛和抗震抗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要加強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保障建設:還應優化城鎮的管理,使政府的管理工作做到便民利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