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雅瓊
[摘 要]高職院校的辦學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需要對接產業辦專業、依托行業建專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影響專業結構的轉型和優化,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必須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和技術結構高度匹配。本文以廣東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背景,以廣東省高職教育專業建設現狀為依據,以廣東省同類院校專業競爭專業結構動態調整為案例,探尋高職院校專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把握調整的原則,同時對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為同類高職院校提供參考實例。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市場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153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22-0-02
在高職院校發展的現階段,高職院校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如何求同存異,錯位競爭,有效實施專業結構動態調整的長效機制,彰顯辦學亮點與特色,促進內涵發展,進一步提升復合型、發展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在現有高職院校的發展背景下,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紛紛由規模擴張的初級階段,向示范、后示范、創新強校等內涵發展階段過渡,學校需要從專業“做大做強”的“擴張型”,向尋求自我診斷改進、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開放型”轉變。隨著產業轉型和不斷升級,廣東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應服從區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接區域產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布局,使高職人才培養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強大支撐力量。
1 廣東省高職院校的專業調整情況
近年來,廣東省高職教育迅速發展,學校專業設置與學科大類不斷增多。進行自主招生的高職院校專業以理工類為主,專業基本覆蓋建筑、機電、化工、藝術設計、電工電子、計算機以及國際貿易等。據統計分析、歸類《招生專業目錄》,廣東省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中,涉及的學科門類在教育部所頒布的學科門類的比例為100%;而招生規模居前三的學科門類分別為文學、工學和管理學,開設的專業超過365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應用經濟學在廣東省高職院校的發展中逐漸成為優勢專業學科或專業群。
社會需求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是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和結構調整的基礎和參照點。《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指出:“優化學科結構,創新學科交叉融合機制,著重建設與廣東省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學科,著力提高工科類專業比重,形成一流的學科群。調整專業設置,著力提高工科類專業比重,形成與現代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體系。”廣東省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目前已較為全面,但還存在很多盲目性,與企業、行業界缺乏較為密切的聯系,加上各院校之間不當和無序的競爭,使某些領域的專業質量下滑,供需脫節等。
2 高職院校專業結構及動態調整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對于學校招生、學生就業、服務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影響。高職院校辦學具有明確的服務對象和明確的中心任務,因而在專業設置方面更具有鮮明的教育與職業的雙重屬性。
專業結構是教育資源配置合理性和利用有效性的實體表現,是提高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專業結構體現高職院校在專業層面的頂層設計,合理與否決定著學校辦學的特色、水平和效益,也影響著高職院校發展的潛在優勢。專業結構的動態調整包括3方面的內容:專業的設置、調整及優化。其中,專業的設置是指新建、新增專業;專業的調整是指專業的關、停、并、轉;專業的優化是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學校辦學定位為依托,在專業層面使其類型、規模、結構更為合理,專業(群)之間(內)更融合,辦學成效更優。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調整,應以區域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和著眼點,充分與行業、產業、職業和崗位對接,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健全更為靈活的動態調整機制,否則便無法適應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新需求。
3 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面臨的挑戰
3.1 專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不相適應
廣東省高職教育成就顯著,然而改革的阻力也很嚴重。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人才的特殊功能,決定了其在專業設置方面必須以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主。但很多高職院校將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專業種類的拓展、專業規模的擴張、辦學層次的轉型上,很多高職院校更是忙于應付教育行政部門開展的各種形式的評估、項目申報等外延性形式化的工作,沒有將專業內涵建設和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放在首位,導致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結構上發生錯位,在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需求之間發生偏離,弱化了專業設置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高職院校如此發展,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很好地實現就業,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也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本文以廣東省同類院校專業為例,對有一定市場需求和居于傳統優勢的產業,包括造紙、鋼鐵、造船等,高職院校對于與其相應的專業設置十分有限。另外,高職院校忽視了市場需求狀況,大規模招收投入較低的“短線專業”。
3.2 專業結構定位同質化,學院與學院之間競爭力不強
高職院校為地方服務的先天職能,為同區域內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同質性提供了客觀存在的可能和條件,事實上這也是區域內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趨同現象存在的原因。不管是廣東省內公辦高職院校還是民辦高職院校,都是為了服務社會,服務地方而培養人才,所以各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設置雷同。僅2016年,會計專業在全國布點1 435個,廣東省布點100個,計算機應用技術全國布點
1 032個,廣東省就布點95個,機電一體化技術全國布點964個,廣東省布點57個。5大類專業幾乎在廣東省內各高職院校都有一定規模且存在同質化,進而導致畢業生扎堆過剩、超過同期社會需求等現象屢屢發生。這樣的情況加劇了廣東省高職院校之間、專業之間的同類惡性競爭,自身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很難得到凸顯。endprint
3.3 專業穩定性差,周期結構堪憂
部分高職院校新設專業存在盲目“追新”或預見性不足,重“設置”輕“建設”的問題。如,國家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東省同類高職院校就想辦法開設創業學院、創業專業、創業課程,往往忽視新專業所需的師資數量、師資結構、實訓條件、人才培養和管理制度等基礎性條件的配套,導致部分新設專業表面光鮮,但可能后勁不足的問題,在真正執行的過程中變了味。與此同時,新設專業不利于高職院校辦學資源的相對集中,可能會弱化已有重點專業和品牌專業的資源優勢,致使學校整體辦學效益受損,也可能會導致部分專業發展受阻。
4 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4.1 明確專業結構調整方向,準確定位專業服務對象
高職院校應在科學規劃和縝密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專業結構調整的原則,且專業結構調整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只有堅定正確的方向,才能保證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專業結構朝著更合理的目標發展。
4.2 把握專業調整的原則
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調整要以服務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為前提,在專業的調整上要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力市場發展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及專業能力,合理確定專業結構和專業服務方向,有效提高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保證高職院校健康可持續發展。如,根據廣東省當前產業結構實際的變化情況,各高職院校要調整和限制那些學生就業率和產業需求低的專業;鼓勵發展特色專業,扶植第一產業需求大的專業,發展第二產業急需的專業;著重培養汽車檢測與維修、數控、模具、機電一體化技術等高技能人才,重點投入建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并強化對其考核,加大發展高端制造類專業的力度,提高高職院校建設專業的水平。
4.3 建立和完善專業結構調整多元參與機制
高職院校在專業調整過程中,涉及各種利益相關方,不涉及高職院校這一單一主體,還涉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合作企業、學生和學生家長等。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調整涉及的每個群體都要有相應的知情權甚至參與權,因為每一個群體都和學校教學管理、人才培養就業息息相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調整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需要構建相關企業、學生、學生家長積極參與、發揮作用的專業結構調整機制。只有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發揮作用,建立和完善專業結構調整多元參與機制,才能有力推動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確保科學、有效地調整專業結構。
4.4 高職院校做好專業規模控制
高職院校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無論什么專業,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退出的過程,每個專業既有快速發展的興盛期,也有相應的衰退期。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退出衰退型專業。如果一個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已無法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不能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必然會被新興的專業所代替。在專業發展中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其服務社會的功能必然會被減弱,內容必然會消亡。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處于衰退期的專業,這時其要綜合對方力量進行考慮,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采取逐步減少招生,穩步發展,甚至專業退出的策略。
4.5 以特色品牌發展提升,帶動優勢傳統產業
汽車產業是廣東省“十三五”規劃重點產業之一。目前,汽車行業的人才非常缺乏,缺口非常巨大,全國只有幾所高職院校設置了汽車服務專業,且規模不大。為了滿足汽車行業的發展,廣東省部分高職院校在鞏固汽車運用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等專業的同時,開設了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商務形象方向)、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等專業,并根據后汽車時代對汽車文化人才的需求,增設汽車文化專業以適應汽車行業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專業的動態調整、優化,與區域經濟變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外部因素息息相關,為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高職院校首先需要依托并匯聚政、行、企、校等各方優質資源,結合自身辦學基礎和專業建設實際,建立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形成專業關、停、并、轉的良性運轉機制。其次,高職院校需要打破二級院系之間的壁壘,在學校頂層設計中加以考慮并統籌推進校內專業(群)的建設,各二級院系內專業與其他院系專業之間要保持密切的關聯,可以建設復合型專業,在師資、實訓等基礎條件方面充分開放、共享,甚至可以形成某區域內多所院校資源的戰略聯盟。在此情形下,若某二級院系需開設新的專業而資源不足時,其可從其他學校和院系尋求資源,借助聯盟的力量進行適度轉型和提升,重新生成新的專業(方向)。這有利于學校科學配置有限資源,減少發展的盲目性,保障規模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的辦學質量、結構和效益的協調發展。再次,高職院校更應以人為本,建立相應的正向激勵制度,有效調動專業教師進行專業的自我診斷與改進,通過螺旋提升效應,提高專業(群)建設的整體水平。
總的來說,高職院校已由規模化擴張的發展,向以辦學質量提升為主的發展模式逐步轉變。廣東省各高職院校應在發展過程中意識到不宜選擇“激進”的專業結構調整方式,應選擇“漸進”的路徑,不斷完善專業結構,優化專業結構,推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專業,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人才競爭力,使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更好地為廣東省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發展廣東省5大產業提供優質的人才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1]省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廣東省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0(10).
[2]桑雷,尹玉珍,馬蕾.基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高職專業結構動態調整與優化機制[J].高等農業教育,2014(8).
[3]潘榮江,姬瑞海,伍紅軍.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4]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李林蔚,劉金紅.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問題探討分析[J].法制博覽,201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