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裴
摘 要 ESP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側重于對學生專業學習需求或為未來工作需求服務的語言教學。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推動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的進程。在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為特征的現代英語教學技術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推廣超媒體輔助翻譯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和“1+1”復合型本地化人才培養模式鋪平了道路。
關鍵詞 信息化時代 ESP翻譯教學模式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ESP(Eng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側重于對學生專業學習需求或為未來工作需求服務的語言教學。相對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而言,它是以功能主義的語言觀為理論基礎,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ESP更關注如何高效地將語言運用和語言學習結合起來,是基礎英語教學的延續或擴展,是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發展到一定階段,針對學生實際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較EGP教學有更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ESP教學初現于20世紀60年代,關于ESP教學相關理論的研究在西方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語域分析、修辭語篇分析、目標情景分析、技能策略分析和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在此理論指導下的ESP翻譯教學研究在我國近40年(1978-2017)來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后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主要以引進ESP概念為先導,研究以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為中心;90年代,ESP各次語域的研究全面展開;21世紀前十年開始對ESP翻譯理論作系統研究;從2010年開始,ESP翻譯和翻譯研究越來越依賴網絡和信息技術,有了技術轉向。雖然,技術轉向中的ESP翻譯教學模式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模式探索依然比較呆板,且可行性和實踐效果不夠理想。另外,信息化時代下社會和學生對ESP的需求更為迫切,對學習的效果更為關注。學生們已經熟悉互聯網-多媒體教學模式和各種翻譯技術,面對課內外不斷擴展的學習平臺和渠道,他們急待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進行個性化學習和交互性訓練,這時切實可行且效果顯著的新型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就更有了探討和研究的價值。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提供的強有力的信息技術的機遇面前,針對社會需求和ESP翻譯的特點,對ESP翻譯教學模式的探討,不僅在理論上可以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為整個ESP語域的翻譯教學提供一個更為實際,可行性更高的教學模式設計,縮小目前情景(Present Situation)和目標情景(Target Situation)的差距,為編寫教材、安排教程和課程設計打下基礎,更是可以在現實中根據ESP各個次語域的專業要求和行業需求,培養出能在各部門中從事翻譯的復合型、應用型英語人才,填補國家和地區對各領域復合應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
1 ESP翻譯教學的現狀
我國自 1978 年引進 ESP 概念并加以研究以來,歷經了以科技英語 ( 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為中心、ESP 各次語域研究的全面展開、ESP 翻譯理論的系統研究以及 ESP翻譯和翻譯研究的技術轉向等四個階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廣義上,ESP指在特定場合、特定領域或被特定身份的人群所使用的英語,包括律師、法官、醫護人員、金融從業者、旅游業執業者所使用的英語等。狹義上,ESP更多地被局限在商務英語和科技英語領域,這是由商務英語的市場需求地位以及科技英語特殊的困難性質所決定的。因此,高校在開設ESP課程時,開設商務英語和科技英語的課程居多,這也同時會給學生帶來狹義的誤導。
蔡基剛、廖雷朝認為ESP具有復合型、專業性、時效性、實用性和靈活性等優勢特征,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直面職場中的現實情況,因此學生對ESP的學習需求量相當大,期望的學習所得也非常之高,這加速了高校對于ESP教學新模式研究的步伐。與國外主要從語言學視角討論 ESP 不同,在我國 ESP 研究論文中討論翻譯的文章占相當比重 ( 如商務英語翻譯的論文占商務英語研究論文總篇數的 1 /3) 以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ESP翻譯教學有很強的學科針對性,涉及到英語基礎知識、翻譯知識和各門學科領域的知識,是一門極具綜合價值的學科。除了傳統授課式的ESP翻譯教學之外,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教學技術的改進,是否有新的ESP翻譯教學模式已成為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
2信息化時代對ESP翻譯教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并把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發展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所以在教育領域“互聯網+教育”是未來教育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必然選擇。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和超媒體技術給大學教育,特別是大學ESP翻譯教學提供了機遇,可以針對當前大學ESP翻譯教學中較為陳舊的單一教學模式,突破時間、地點和材料的限制,更好地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進一步推進、ESP在語言、結構、文體、風格和文化意識等方面不同于EGP的顯著特色和時代對熟練掌握“專業+英語”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對ESP翻譯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黃友義在第四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上說:“翻譯行業發展到現在,其內涵已經大大擴展,包括翻譯服務、本地化服務、翻譯技術、翻譯咨詢、翻譯培訓和翻譯行業發展戰略研究等。因此我們的應用翻譯研究也應該緊貼行業發展,相應地拓展領域,例如翻譯項目管理、翻譯技術應用、多語術語與語料庫建設等領域的研究。”在如今的學術界中,在翻譯理論和應用不斷擴展和創新的背景下,國內外學者紛紛致力于研究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開創、發展和完善,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不僅可以被有效地應用于ESP的翻譯中,提高翻譯速度,還能被嘗試于應用ESP的教學中,特別在積累ESP詞匯和提高ESP閱讀技巧方面可以發揮顯著的作用。endprint
3 ESP翻譯教學新模式探究:超媒體輔助翻譯教學
目前高校在ESP翻譯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材單一化、課程設置缺失和課程建設復雜化的問題,以及針對高校學生學習時間有限,很少有人會以翻譯為職業的實際情況,ESP翻譯課程改革進展緩慢。但是當今信息化時代所帶來的機遇和技術轉向為以超文本思想為主導的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課程教學形成的超媒體輔助翻譯教學模式灌注了強大的生命力。
其中在教材編寫方面,傳統的單一紙質版教材無法克服選材內容延時化和呆板化的頑疾,而超媒體技術就能實現以學生學習的需求為指導,以真實性的任務為主要內容的網絡教材編寫。同時,微課、慕課的推廣和泛雅平臺的搭建以及“藍墨云班課”、“學習通”和“Trados”等軟件的使用會有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解決課程設置貧乏的問題,并能讓學生有效利用課外碎片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另外,在網絡翻譯課堂教學中,學生以真實化任務為學習內容,以協作互動為訓練方式,打破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原有的界限以及單一性的考核方式,形成以過程為取向和以實踐為依托的課程建設。
4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1+1”模式
一直以來,ESP翻譯課程建設由于不如工科類課程那樣,能夠具體地與企業相結合,理實一體化的教育教學理念也難以實現,而涉及的知識面與能力又更加復雜,同時,普通高校學生較高職高專的學生而言,缺乏社會實踐平臺和機會,以及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訓練,導致學習內容與企業業務實際操作脫節。因此,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難度較大。
但是,在當前信息化時代,全球一體化進程飛速發展,一方面,國家和地區對人才的需求已經出現了復合化和應用化趨勢;另一方面,網絡和信息技術也清晰地勾勒出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專業+英語”的“1+1”模式,兩條腿走路,既可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加快國家和地區建設步伐,又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增大就業機會。
一般來說,ESP翻譯課程是以EGP教學為基礎,必須在完成大學英語四六級教學之后進行。因此,課程可安排在二年級,開設筆譯或口譯課程,每周4學時,每學期共56學時,對于三年級各專業的雙語課程也可起到銜接作用。當然,各校應根據學生水平和師資狀況合理得安排開設翻譯選修課或者必修課。比如,在筆者所在的大學,大學英語實行分層教學,即入學時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分A班和B班進行教學。而對A班的學生實行“2+2”教學模式,即前2個學期完成EGP教學,包括通過四六級考試,二年級開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修實用翻譯、口譯等ESP課程。
5結語
雖然ESP翻譯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的研究已經遍地開花,碩果累累,但是依然存在著人云亦云、思維定式和可操作性不高的通病。基于這種現狀,筆者勇于抓住目前信息化時代提供的強有力的信息技術的機遇,針對社會需求和ESP翻譯的特點,對ESP翻譯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不僅在理論上可以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為整個ESP語域的翻譯教學提供一個更為實際,可行性更高的教學模式設計,縮小目前情景(Present Situation)和目標情景(Target Situation)的差距,為編寫教材、安排教程和課程設計打下基礎,更是可以在現實中根據ESP各個次語域的專業要求和行業需求,培養出能在各部門中從事翻譯的復合型、應用型英語人才,填補國家和地區對各領域復合應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 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化教育和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Tom.H.&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 方夢之. ESP 翻譯研究近40年(1978-2016)[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
[3] 蔡基剛,廖雷朝.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 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31(06).
[4] 黃友義.在第四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上的講話(摘要)[J].上海翻譯,2011(03):1.
[5] 錢多秀.計算機輔助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試行)[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7] 姚志英.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創新[J].教學研究,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