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玉+陳斌
【摘要】以美育促進心育離不開實施主體。這一實施主體既包括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也包括專業課教師、學校管理和服務人員以及學生自我教育組織。目前以美育促進心育的隊伍存在教師自身職業倦怠、職業教育中滲透美育與心育的自覺不高以及學生心育與美育隊伍的穩定性和知識欠缺等困境,因而高校以美育促進心育的隊伍建設需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注重教師和管理人員自身心理素質的優化與提升,并將美育與心育的理念滲透進日常教學與生活。
【關鍵詞】高職院校 美育 心育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189-02
美育與心育有共通之處,以美育為依托是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生是心育的對象,滲透美育思想的活動是心育的載體,實施這一特定指向性活動的主體就是心育隊伍。在這一隊伍中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既包括輔導員、心理教師等專職教師,也包括其他任課教師,既包括高校教師也包括管理和服務人員。
一、隊伍現狀
隨著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及國家有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的頒發,高校對心育隊伍的建設越來越重視,高職院校都已建立起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輔導員、班級心育委員三級構架。三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圍繞育人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育人活動。將美育思想貫穿心理健康教育,以美育促進心育是在這一隊伍中有越來越多的運用。
二、隊伍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1.教師自身的職業倦怠,使其難以成為積極心理的引領者
育人先要育己,只有自身內心豐盈,才能用積極的心態感染別人。從人的需求理論出發,求美是人的需求的高級階段。教師自身必須具備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以及感受快樂、幸福的能力,才能在課堂內外向學生播撒真善美、快樂和幸福的種子。一些學校教師從工作中獲得持續的、積極的、美的感受和體驗——尊嚴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趨弱,使得他們難以成為積極心理的引領者。
2.教師在授業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美育與心育思想的自覺不夠
以美化心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授業、解惑的過程也是其傳道的過程,各行各業自有其道,這些行業之道建立在社會大道的基礎之上,美育與心育既是社會大道的基石。高職院校中有一批技藝精湛的匠人,但在教學任務和現實面前磨滅熱情和激情,成為對教學任務的應付,僅限于知識的講授,忽略了職業之美與善的引導、點燃和激發。
3.高職院校學生心育隊伍的不穩定性以及心理知識的欠缺
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時間最多2.5年,學生心育干部在職時間最多兩年,在短期內難以形成對心理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把握。對院系心理工作淺嘗則止,在年級之間存在傳幫帶作用,但難以深入。也由于心育隊伍是不同于學生會的另一學生自我管理組織,新生在心理隊伍中往往是兼職,利用其多重身份統籌工作, 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心育工作中。
三、隊伍建設的思路
1.根據不同育人主體有針對性地開展美育與心育培訓
以美育促進心育的育人理念需要一定的實施技能,專業課教師可以將職業的理念、技藝、思維、成果之美充分地展現,是學生產生對將來所從事工作的積極認知和體驗。而高職院校的其他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通過悉心周到的管理與服務展現生活中的美好與溫情,專業細致溫馨的管理與服務給學生積極美好的學習生活體驗,由此產生對學校、生活、未來的積極心態。
2.調試教師職業懈怠,緩解教師職業壓力,促進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
情緒具有彌散性和感染性,教師穩定而良好的情緒情感是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中普遍對于個人發展的懈怠,一方面,教師要進行準確的定位與合理的規劃,增強自我調適能力,避免陷入消極情緒之中。另一方面,工作單位要盡力創設令人滿意的工作環境,營造能增進人的尊嚴感的氛圍。清晰的角色定位感、支持性的管理體制、自我發展的機會、工作環境與個體技能相符合等因素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因素。
3.加強高校服務與管理人員美育與心育的生活化
美育和積極心理教育都以激活個體能動性、培養積極情緒、塑造積極人格,最終提高個體的幸福能力為最終目標。人的這些努力都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校園環境的創設中。食堂、宿舍、圖書館優雅宜人的環境體現管理人員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積極美好的心境。“美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充滿美感的服務是學生充滿積極的心理能量。
作者簡介:
謝美玉(1980-),女,江蘇江陰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陳斌(1971-),男,江蘇江陰人,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