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摘要】通過分析國內外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發展趨勢和存在的不足,并結合項目化課程的教學理念,對構建“作品展覽、人才招聘、作品參賽”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相關探析,以提升高職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項目課程 教學質量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222-02
課堂教學質量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其高低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本文通過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以下簡稱環藝專業)教學模式實踐與培養途徑的研究,探索如何優化教學方式與提高教學質量,以解決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不確定,教學內容隨堂定,教學方法一種行,教學評價考試定”等現象,使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結合、教學環境與工作實踐結合、教學質量評價與職業能力要求相結合。
一、項目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探索
上個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面臨著新興科技革命的挑戰,促使人們利用新的理論和技術去研究高校教育和教學問題,也對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提出了新要求。
國外大學積極參與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通過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來得到社會承認,獲得政府、社會的資助,從而促進學校發展。所以在國外,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已成為高校生存發展及追求自身完善的需要。[1] 國外高校實行的教育教學評價趨于“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其依據是人的發展需要。總的來說,國外的教學質量評價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初步形成階段、懲罰性評價階段、發展性評價階段。[2]
在國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尚處于初級階段,辦學主體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認識不到位,面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顯得比較被動,流于形式。近年來,國內高職教育已經形成了多種有價值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其教育教學理論隨著“項目課程”理論研究的深入,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得到不斷優化,教學模式進行了不斷地論證和探索。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企業兼職教師的引入與培養,以真實案例為依托的項目化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滲透到了高職教育的每個點面。但是,對于項目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尚未形成共識。如何保證并提高教學的質量,形成合理的理論框架以指導教學實踐,是現階段教學改革丞待解決的重要任務。
二、項目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要素分析
目前,國內高校對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尚處于摸索階段,辦學主體、教師和學生等教育教學參與者對質量評價的認識不全面,還有待改善和提高。下面,我們對教學質量評價各要素進行分析,以進一步探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1.評價主體
教育教學評價的主體和客體構成了評價關系。內部的質量評價主體大多為學生、教師、同行專家等。國外高校很重視學生對自身學習質量的評價,包括對學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分類已完成,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已經比較完善。
外部的質量評價主體一般由社會、政府、畢業生等組成。國外一些大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由國家通過規章制度和行政手段,以及學術行業等來實現控制。如英國高等教育就有官方和民間兩個質量評價機構。我國則主要以官方評價為主導,政府既是教育產業的投資者、管理者,又是評價主體,這種體制存在著明顯的弊端。建立以政府評價、教育中介機構,以及學校自評為主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已成為必然要求。
2.評價課程
通過互聯網,進行網絡課程和資源建設,并建立每門課程的階段性反饋信息渠道,使教師的教學方向得以把握。對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授課計劃等方面進行學生評價,除了對優、良、中、差的量化統計,還可以讓學生能夠寫出對課程的實質性意見,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這種評價的反饋信息,對教師的教學是非常寶貴的。
3.評價教學條件
對教學過程中的設備條件、實驗室環境,以及學習材料的完整性進行評價,旨在建立和實施規范、高效、有序的教學運行體系。同時,也要檢驗與教學條件相匹配的教學管理,以提供良好的軟環境保障教學。
三、項目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項目導入,任務驅動,創新培養”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實行教學對象、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評價全程開放,探索職業能力遞進的培養途徑。因此,教學質量評價成為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和學生職業素質的保障,構建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勢在必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校企全程合作,建立開放的教學現場質量監控體系。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全程與企業、行業合作,加大對“教室、實訓室、網絡、企業”四大教學現場的監控力度,主要是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建設。
(1)健全教學過程質量監控
首先,遵行行業、企業人員制定實踐教學的質量評價標準,注重以操作能力、施工生產組織與管理能力等作為評定實訓的依據,完成對“教室、實訓室、企業”實訓教學現場質量的監控。通過教育主管部門、企業、用人單位及學生家長意見反饋,加強對生產一線兼職教師的教學質量的監控,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提高教學質量評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再次,與企業、行業專家共同制定、開發瑯筑環藝設計網、搜魔(solomo)環藝資源管理系統,建設modle網絡課程。將教學管理改為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生、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多方遠程同步或異步的互動模式,實現網絡教學現場的監控。
(2)重點加強學生頂崗實習質量監控體系
通過制定頂崗實習考核評價標準,規定學生校外頂崗實習的考核,采用學校與企業評價雙主體相結合,并以企業評價為主、學校評價為輔的方法,完成定崗實習教學現場監控。對校企合作的全過程實施監控,積極吸納企方參與過程監督和質量評價,通過制定相關規范,以保證“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建立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管理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強化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過程管理,以此確保學生頂崗實習取得實效,最終的實習考評結果公平、公正。endprint
2.實施“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評價方式,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開展和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通過督導考評、系(部)考核、學生評教,參賽促教和用人單位對學生相關職業能力進行評價。構建“作品展覽、人才招聘、作品參賽”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形成規范運行的長效機制。
(1)開展多元化的“三位一體”教學質量評價
首先,制訂規范的質量評價標準、考評辦法和考核工作方案,然后分項實施考評,最后得出綜合結果并進行相應的反饋,以達到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全面綜合的校內考評。并根據課程要求與職業崗位需求開展重點教學實訓展覽或承辦全國范圍內的大型專業展會活動,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學術專家來學院進行指導,并對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切實提高社會、企業和同類院校間信息溝通和需求對接,搭建校內教學質量檢測系統。
其次,建立“校企共評,學生參與”的學生評價制度:在學校考核、企業評價的基礎上,學生自評與互評。考評應突出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注重學習過程和結果相結合,強調考評形式和方法多樣性,提高考評的科學性和區分度,形成教師、企業、學生三方參與的良性互動考評態勢,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通過互評,推薦優秀作品參加國內外各類競賽,接受同行及專家的檢驗,搭建社會對教學質量檢閱的橋梁。
然后通過人才招聘以及對照“五率“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搭建企業對人才質量檢閱的橋梁。例如:在每年一次的人才招聘雙選會期間舉辦設計作品展覽,提高學院專業影響力,以展覽促就業,企業人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招聘考察,達成就業意向。
學校、社會、企業形成共同主體對教學的輸入環節、實施環節以及人才的輸出環節進行評價與意見反饋,構建多元化的“三位一體”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2)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
①實施職業技能達標制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確立兩項職業核心能力(設計能力與創意能力),制定職業核心能力達標標準和實施辦法,將職業核心能力細化到每個具體的操作點。全面實施“職業核心能力達標制”,即學生必須在畢業前通過校內職業核心能力達標測試和國家勞動部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組織的職業資格鑒定考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②堅持“以賽促學”
積極開展以賽促學活動,通過各種技能競賽活動、技能節活動及職業技能達標等活動,促進學生提高專業技能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目的,通過理論考核,實作考核,職業資格考核等對專業課程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實現“作品展覽、人才招聘、作品參賽”三位一體的多元開放教學質量評價。
通過專業作品展、人才招聘會,推優參賽,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學術專家來學院進行指導,對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實施“作品展覽、人才招聘、作品參賽”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加強教師職業能力提升和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提高教學質量評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以此帶動專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本固.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2]黃成林.國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發展的研究及啟示[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27(6):101—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