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素蘭
【摘 要】當下,媒體行業間競爭加劇,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一些媒體力求新聞轟動性,造成了諸如新聞反轉的非正常現象發生,讓公眾對媒體公信力產生了嚴重質疑。電視新聞編輯應如何面對新聞反轉現象,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本文結合近年來出現的新聞反轉現象,淺談電視新聞編輯對其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媒體競爭 新聞反轉 應對策略
之所以叫作新聞反轉,是因為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因公眾質疑從而產生新聞事實更正,相較于原新聞所闡述的事實有著天壤之別。新聞反轉現象雖然不是新媒體時代獨有的現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新聞反轉現象在新媒體時代出現的幾率增加。很多傳統媒體為求新聞轟動性、感染力,也步入了反轉新聞的后塵。這種跟風式報道讓專業媒體喪失了媒體公信力。只有深挖新聞反轉現象出現的原因,并找到應對策略,才能從根本上扼殺反轉新聞出現的可能。
一、新聞反轉現象出現的成因
1.新聞記者報道時帶有明顯的情感傾向
新聞記者在報道過程中,難免帶有明顯的情感傾向,對事件發生時的受害者給予主觀上的同情,使整體報道更傾向于保護被害者權益的色彩。如2015年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新聞發生的早期眾多媒體都主觀性地認為女司機為受害者。隨著對事件的深入了解,更多的證據才顯露出來,雙方因相互“別車”從而引發暴力事件,但是媒體在報道期間帶有明顯的情感傾向,給當事人帶來了極大的輿論壓力,也讓事件的真相更加地不明朗。
2.前期采訪不深入,事實真相不明晰
新媒體時代,各大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一味求快,最終成為虛假新聞的傳話筒,究其原因是因為新聞編輯在前期了解事件或采訪過程中不夠深入,對事實真相了解不夠明晰,才導致了新聞反轉現象的發生。在《大學生掏鳥16只,獲刑10年半》的報道中,一些媒體由于對事件了解不夠深入,很多新聞給公眾一種大學生獲刑過重的錯覺。而無論標題還是內容上并沒有報道大學生掏鳥其實掏的是國家保護動物,也沒有對這種屬于國家保護動物的稀缺鳥類進行概念普及,最終造成了新聞事件的反轉。
3.新聞報道時采用了不客觀的表達
在新聞采訪報道的過程中,很多新聞采用了不客觀的表達方式,一定程度上變相引導了受眾的心理。2016年一則新聞名為《農民自費24萬修路卻違法,做好事那么難?》一經爆出,讓輿論環境隨即進入漩渦。單從新聞標題看,公眾自然會被文章標題的引導性所影響,從而怒斥有關部門亂作為。實際上,事件的真相卻是因為農民在未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情況下,為方便經營私建的營利足球場,便修建該路段。這樣標題黨式的報道,以不客觀的表述,讓公眾忽略了事件的真相,也使新聞事件最終成為了一則反轉新聞。
4.一味追求關注度,把關環節不夠謹慎
新媒體時代,媒體環境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家媒體急于提升受眾的關注度。一些媒體追求關注度的做法則較為激進。為了增加新聞節目的眼球效應,電視新聞編輯在篩選新聞素材時,弱化了把關環節應有的作用,放寬了新聞素材篩選的范圍,造成當今時代“有聞必錄”的現狀。新聞反轉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新聞篩選中,對新聞內容質量、方向、觀點等一系列把關不夠謹慎,一味地追求受眾對新聞節目的關注度,最終不利于人們正確地了解新聞事實。
二、電視新聞編輯應該怎樣應對新聞反轉現象
既然人們看到了新聞反轉現象給社會各界帶來的不利影響,那么當今時代,電視新聞編輯如何應對這一現象,專業媒體如何突圍,已然是廣大新聞人必須研究思考的問題。
1.不要一味追求新聞發布速度,要追求真實、全面
在眾多反轉新聞中,我們不難發現此類新聞的“價值”。這類新聞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新聞素材采集、編排、發布等動作,所能發揮出的便是新聞的時效性以及“新”的程序。但是在新聞的核心——真實性層面就大打折扣。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時效性得到了明顯增強,各家媒體為了爭搶第一時間發布熱點新聞,從而變得一味追求新聞的發布速度。而這就造成電視新聞編輯在編排新聞的工作中,很難對新聞做到全面性地了解。電視新聞編輯應在今后的工作中,摒棄不當的做法,拒絕一味追求新聞發布速度,將保障新聞的真實性、全面性立為工作的首要準則。這樣做,雖然在發布速度上無法與網絡媒體相匹配,但是因為更多地重視新聞內容的質量,也能夠通過優質內容捕獲受眾的青睞。
2.不預設立場,對熱點事件小心求證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擁有屬于自己的話筒。在輿論場中,最先發言的人往往會對輿論環境有著較為明顯的導向作用。電視媒體若想在輿論環境中占據主導權,只能跳出現有的格局,站在全局之上審視熱點事件,對全局有著完整并細致的考察后,在不預設立場的情況下對熱點事件小心求證后方可采取行動。當電視新聞編輯發現熱點事件時,首先需要對事件本身認真地了解,在看到其他媒體發布的新聞時,小心考證其真實性、準確度,待確認后謹慎使用;其次,電視新聞編輯不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盲目設定自身的立場,抒發自己的情緒。電視新聞作為專業性質的媒體,發布的信息應對全社會負責,而不是由于其他新聞源的立場和情緒左右自己的立場和情緒。唯有這樣,才能讓電視新聞報道的全面性、真實性得到保障,進而提升自身在輿論環境中的話語權。
3.堅持理性客觀的輿論引導方向
媒體作為社會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對全社會都應肩負著艱巨的責任,對輿論環境的正確引導也應是每一個新聞媒體始終貫徹的原則。堅持理性客觀的輿論引導方向,有助于在焦點事件爆發情況下,穩定人們的思想情緒,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專業媒體的新聞應專注于維護國家新聞事業正向發展的根本目標,把握每一條新聞的立場、觀點、尺度,不應用任何具有爆炸性的渲染言語,對人們的思維產生不正當的影響,應始終堅持理性客觀,從源頭凈化整個輿論環境。
4.加強新聞內容的把關制度
反轉新聞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國新聞內容出版環節把關制度的不嚴謹。當下的新聞行業,應該重視起新聞內容的把關制度,無論是在新聞素材篩選層面,還是在新聞記者采訪報道層面,都要遵循嚴格的把關制度,力求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從根本上杜絕新聞反轉現象的發生。
結語
遵循新聞的客觀真實性,是每一個新聞編輯應該遵守的底線。每一個新聞人都要肩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每一件工作、每一個行動都要時刻做到為自己負責,為媒體事業負責,同時也為全社會而負責,不忘新聞人的初心——用事實說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