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曉華
[摘要]群會文化建設的目標是使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豐富的文化活動中實現身心鍵康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促進社會和諧、文明與進步,也正是和諧文化構建的本質特征和要求。
[關鍵詞]群眾文化;和諧;促進;社會關系;建設
和諧文化是以人為本、共建共享、健康發展、全面繁榮的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的重要保證。和諧文化構建雖然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其基礎、重點和難點在于群眾文化建設。因為群眾文化是面向社會大眾的文化,是群眾廣泛參與實踐的文化,是整個國民文化建設的基礎。群會文化建設的目標正是使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豐富的文化活動中實現身心鍵康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促進社會和諧、文明與進步。這也是和諧文化構建的本質特征和要求。因此可以說,群眾文化是和諧文化構建的主體。本文就新形勢下如何加強群文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現階段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
過去有句話叫做“硬件”不硬,“軟件”不軟。意思是說,群眾文化的經費投入不足,活動設施不夠,而人才隊位建設較好,文化活動卓有成效。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較快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級政府以及全社會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加。在農村,文化活動場地、設施建設被納入小康村、文明生態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創建工作之中:在城鎮文化基礎設施被納入統一規劃之內,很多地方,文化活勤中心、文化廣場輝煌氣派;各地文化館(站)辦公條件、專業設備空前改善。文化自身的強大功能和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需要全社會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物質投入。但是,群眾文化方面的人才培養和使用工作卻不容樂觀。
(一)群文專職隊伍青黃不接,機制僵化,業務萎縮
文化館、站作為政府職能部門,處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最基層、最前沿,在文化建設領域起著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橋梁作用、組織和實施文化活動的樞紐作用以及專業研究、創作、普及與提高群會文化活動規模和活動水平的職能作用。自建制以來,群文工作者優良的作風、過硬的業務,一直被廣大群眾所尊愛和依賴。文化館、站應該是和諧文化構建的重要陣地,廣大群文工作者是和諧文化構建的生力軍。但目前文化館、站的專職隊伍建設,卻不容樂觀,專業群文干部年齡普遍偏高:用人機制、工作機制僵化,致使庸者不能出,能著不能進:內部管理松散,創新能力不夠:很多鄉鎮文化站業務荒廢:村級文化室有屋無人,形同虛設。群文隊伍和業務工作面臨青黃不接、整體萎縮的不利局面。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增加與文化館、站職能作用的逐漸薄弱形成反差。
(二)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但質量水準普遍較低
如今泊發組織、自娛自樂的群文活動可謂遍地開花,但其求新、求美的巨大熱情與實際能力和活動效果相差甚遠,“老人、老味、老一套”成為普遍現象。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得不到繼承和發展,正在被歷史所塵封,任之變為“遺產”而要等將來的“專家們”去挖掘搶救;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又由于知識、能力所限而,難以被享用:基層創作人才匱乏,優秀群文作品稀少。而精英文化與市場運作所形成的“賺錢文化”和“文化賺錢”越來越火,群眾文化活動由于是“賠錢的文化”和“奉獻的文化”日益被冷落。此外,一些封建迷信,頹廢低俗甚至黃色下流的不良文化還在蔓延,不良文化的社會消費水平在逐年提高。
(三)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嚴重脫節
對社會專業人才有機整合、有效利用不夠,造成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嚴直脫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教育系統的退休人員,大中專畢業生、有專長的社會文藝人才,都是群文活動的骨干力量,是文化館、站業務力量的重要補充,但是由于沒有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閑置資源得不到有機整合、有效利用。二是由于專業文藝團體多為市場化經管,生產難、演出難、生存難的狀況普遍存在。受市場規律和消費水平的雙重制約,許多地區的群眾得到一次現場高雅藝術享受并非易事。專業文化活勤與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嚴重脫節。
(四)網絡文化既有“公益”也有“公害”弓l導與監管滯后
網絡文化是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產物,已經成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群眾文化活動,特別是青少年文化活動的陣地之一。由于引導和監管力度不夠,網絡文化在起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一些不良的文化內容和違規的經營方式侵蝕著社會,毒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規范網絡市場、序化網絡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和諧文化構建的重要內容。對網絡文化除了加強監管外,更應該積極引導,因為后者是根本,更長效。群眾文化職能部門也應該在豐富和推廣健康、進步的優秀文化方面,有所作為。
二、堅守群眾文化公益性質,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環境
堅守群眾文化的公益性質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保障群文職能部門的全民公益事業性質:二是大力加強公益文化建設。核心是政府統籌規劃和經費投入。
(一)公益文化事業屬于社會公共服務范疇,是以公共經費做保障,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文化事業
堅守群眾文化的公益性,是由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也是改革開發以來經過多年的艱辛探索并付出了沉重代價而得出的結論。其次,文化本身的歷史性、民族性、大眾性、交融性,本質上所體現出的是“公益性特征”。
(二)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群文事業的方方面面必然會受到市場經濟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因此我們在堅持群眾文化主體公益性質的前提下,還要積投適應市場經濟環境,有效利用各種有利因素,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正確引導文化消費。努力爭取使社會人力、財力成為政府公益文化事業的重要補充,從而實現政府主導全民共建的和諧局面。要把基層文化站由于歷史原因所造成的人、財、物等方面的不清、不順現象盡快理清理順:把靠商業經營、以營利為目的的文化活動項目放到社會、放到市場: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上,實現經營實體與公益事業的完全剝離,使經濟效益服從、服務于社會效益。
三、準確把握和諧文化特征。扎實推進構建工作
任何一種文化環境的形成,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和文化積淀的結果。和諧文化構建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系統工程:是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共建工程。群眾文化涵蓋了農村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軍隊文化,也是“專業文化”的母體。因此,群眾文化在和諧文化構建中的主體作用毋庸置疑。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宏偉工程,我們還必須明確和把控好和諧文化的以下特征。
(一)和諧文化是健康、優秀和先進的文化。不容許腐朽、消極甚至反動的文化與之共存。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是和諧文化構建的核心內容和目標。
(二)和諧文化是全社會共建的文化。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而不是孤立的、狹隘的、單純的文化建設更不是文化部門的孤軍作戰。各級政府應在宏觀規劃、健康引導和硬件投入上加大力度:各行各業都應為和諧文化構建作出貢獻,社會每個成員都是和諧文化構建的參與者和想用者。
(三)和諧文化構建既要因地制宣、實事求是又要兼顧平衡。一方面有優勢的地方和行業,要上水平、出特色、起帶頭:另一方面,要特別關心和幫助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生活,在“硬件”和“軟件”投入上給以傾斜。把搞好文化下鄉與做好鄉下文化結合起來,讓專業文化無私地幫助和奉獻于群眾文化的軟件建設。
(四)和諧文化構建是不斷繼承、不斷創新的持續發展過程,不能一哄而起,也不能一蹴而就。任何浮躁的心理、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錯誤的。
總之,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人才培養和場館建設是和諧文化構建的兩翼,一是應該相互使進、協調發展。一般說來,場館建設比較容易,而人才培養和使用是長期和艱巨的。忽視了人才培養,再好的場館也只是“形象工程”和“文化外殼”而已。因此,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應該在引導群文活動、普及弘揚優秀文化、提高群眾文化藝術修養、實踐技能和活勤水平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文化館、站更應扎扎實實、堅持不解抓好群眾文化創作、專業培訓和業務指導等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