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鵬
[提要] 從2016年初興業銀行發行首批綠色金融債實現全部認購后,很多金融機構與企業積極參與,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認證標準對推進我國綠色債券市場規?;l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總結國外綠色債券認證經驗,在對比國內外認證標準基礎上,結合我國綠色債券認證現狀,提出我國發展綠色債券認證標準具體措施。
關鍵詞:綠色債券;認證標準;資金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0月29日
2016年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元年,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從2015年幾乎為零的發行量增加到2016年約2,000億元,增長達92%,占全球同期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40%。2017年上半年,我國共發行了48只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約730億元。作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認證標準成為綠色債券規?;l展的重要保障,是綠色債券產品創新的重要前提,對提升金融機構業務規范性和專業性有重要指導作用。
一、綠色債券認證標準國際經驗
2007年,歐洲投資銀行(EIB)發行了世界范圍內首支綠色債券——“氣候意識債券”。債券主體最初由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逐漸擴大到各類銀行、企業等多元化主體。發行規模從2007年8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約800億美元。目前,國際市場綠色債券認證標準主要為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與國際金融機構聯合推出的綠色債券原則(GBP)和氣候倡議組織(CBI)開發的氣候債券標準(CBS)。CBS相對于GBP,對低碳領域的項目標準進一步細化,并增加了第三方認證等具體實施意見。
(一)綠色債券原則(GBP)。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聯合130多家金融機構于2014年出臺了《綠色債券原則》。主要從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流程、募集資金管理和出具年度報告四個方面為發行人提供指引。提供的綠色項目目錄主要包括水利、生物發電、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提升、城鎮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十類綠色項目。根據2016年6月最新修訂文件,提出了4種評估認證方式:一是咨詢評估,指向顧問機構咨詢債券發行環境方面的專業意見;二是第三方認證,指聘用第三方機構對綠色債券符合外部評價標準進行認證;三是審計核查,指對綠色債券資產和框架進行審計;四是評級,由專業評級公司對綠色債券屬性進行評級,并且評級獨立于發行人ESG的評級。截至2017年9月末,已有41家發行機構、45家投資機構、63家承銷機構成為會員機構。(表1)
(二)氣候債券標準(CBS)。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開發的氣候債券標準(CBS)沒有區分綠色等級,只針對是否為“綠色”進行認證。CBS制定的標準主要包括通用要求、低碳貢獻、債券結構三個部分。CBS列舉了共8大類綠色項目,每類綠色項目又分為若干項目類型。根據2017年3月最新修訂的CBS標準,鼓勵發行人對債券進行認證,明確了第三方認證流程,并發布低碳建筑、低碳運輸、風能、太陽能、快速公交系統五個行業標準,同時對審計、評估和認證的程序進行監督。發行人可以通過CBI準許的核查機構對債券進行認證,核查機構主要包括:聯合赤道環境評價、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安永等。(表2)
二、綠色債券認證標準的國內實踐
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迅速,綠色債券標準由相關監管部門制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出臺了發行綠色債券公告、項目目錄及發行指引。2017年,證監會、銀行間市場交易協會等推出了綠色債券指導意見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的業務指引,綠色債券配套措施日益完善。
(一)項目范圍標準。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先后出臺《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和《綠色債券指引》確定了符合綠色項目范圍的標準。《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明確了6大類和31小類環境效益顯著項目的界定條件,為綠色項目篩選和認證提供技術指導,主要運用除綠色企業債之外的債券發行認證領域。《綠色債券發行指引》明確了12類重點支持項目,對綠色企業債發行審核提出了具體要求。(表3)
(二)募集資金管理和信息披露標準。證監會、交易商協會等在政策中設定了必要的監管措施,從募集資金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確保資金投入到綠色項目中,避免濫用、冒用綠色項目名義挪用資金等情況發生。針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公司債及債務融資工具等,通過定期披露信息、開立專項托管賬戶等方式監測募集資金使用情況。(表4)
(三)信用評級和第三方認證標準。目前,我國已有很多綠色債券認證機構,包括聯合赤道、商道融綠、安永等,各家機構都建立了綠色債券業務流程和認證標準,支持部分金融機構、企業完成了綠色債券的發行認證工作。同時,我國綠色債券評級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少評級機構發布了各自的評級方法。如聯合赤道發布的《企業主體綠色評級方法體系》、東方金誠發布的《自然環境信用分析框架及綠色債券信用評級方法》等。我國目前綠色債券認證主要采取第二方意見,監管部門沒有建立認證機構準入機制和認證流程。認證機構更多開展是發行前認證,沒有建立對債券存續期內的認證。認證形式上基本都以顧問咨詢方式出具第二方意見,未來逐漸過渡為第三方認證。(表5)
三、國內外綠色債券認證標準對比
我國綠色債券認證標準由政府監管部門制定,表現為“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國外綠色債券認證標準主要由市場自主形成、自愿參加,表現為“自下而上”的市場導向。不同機制下,導致國內外標準在項目范圍、資金管理要求、評估指標體系等方面有所不同。
(一)項目范圍存在差異。在國內和國際標準中項目范圍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側重點有一定的區別。人民銀行和發改委兩項綠色債券標準以GBP參考,并結合國內行業分類和產業結構特點進行了修訂。國內各項標準主要按照發行主體開展分類,進行管理。國家發改委主管綠色企業債,側重于國家產業政策細化綠色項目的分類。人民銀行及交易商協會主管綠色金融債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證監會和深滬證交所主管綠色公司債工具。國際標準GBP和CBS對綠色債券采用了相同的分類標準,按照資金用途和追償方式分為綠色收益債券、綠色用途債券、綠色項目化債券和綠色項目債券。從具體內容看:國際標準以自愿性為規則,沒有對技術標準提出嚴格的設定;而國內標準,對部分節能技改項目的技術分類、新能源開發項目等,都根據行業性質制定了比較詳細的技術標準。國際標準GBP和CBS都把化石能源放在綠色項目范圍之外,對于國內標準《目錄》和《指引》將石油和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納入綠色項目進行扶持。endprint
(二)資金管理各有側重。國內標準對綠色債券資金管理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設定。人民銀行《公告》和上交所《通知》對資金管理較為一致,都要求發行人建立專門臺賬或賬戶,負責對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的存儲、劃轉和本息償付進行具體管理。國際標準GBP明確規定綠色債券由專門賬戶管理,采用合理方式進行跟蹤監測,并通過正式流程進行報告。CBS沒有對賬戶管理設定其他標準,但對第三方認證流程設置了標準,突出了獨立第三方的作用,對其認證、審計和評估進行定期監督。對于國內標準,并未對第三方環境效應認證和評估做出規定,只是提出鼓勵“發行主體”接受獨立第三方評估,但對于評估機構的準入、認證和評估的具體流程,沒有出臺具體的規定。
(三)評估指標要求不同。國內與國際綠色債券評估指標體系以中誠信國際與穆迪為例。中誠信國際評估指標主要參照《目錄》和《指引》,主要從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向評估、使用評估、信息披露評估和環境效益實現可能性評估四個維度,采用打分模式進行綜合評估并確認等級。評估指標僅包括一個定量指標,余下主要為定性指標,通過主觀判斷來打分。穆迪評估指標主要參照GBP,從組織職能、募集資金用途、使用、管理和定期報告及披露五個維度分析,并根據指標計算綜合等級。評價指標主要為量化指標,對綠色債券“環境效益”進行量化評估。投資者可以得出債券是否為綠色,同時可區分債券的綠色程度。
四、政策建議
(一)完善綠色債券監管政策。目前,人民銀行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和發改委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已成為我國綠色債券管理的基礎,但具體的管理措施未來需要進一步細化。要加快構建綠色債券法律制度,包括建立發行、交易、做市商等制度。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包括為綠色債券發行人提供稅收優惠、建立綠色債券審批快速通道等,進一步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發展。
(二)統一綠色債券認證標準。一是要推動綠色債券認證標準的一致性。人民銀行和發改委均對債券進行了分類,但口徑存在差異。我國債券標準要在結合國內資源稟賦和經濟結構現狀,加強與國際標準接軌,盡快建立通用的綠色項目認證標準,推進綠色債券市場全球化;二是要保證綠色債券標準與行業技術升級同步。對于技術工藝升級較快的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工業節能等項目,及時關注節能減排等最新政策文件和技術要求,定期更新綠色債券認證標準;三是推進獨立第三方準入與認定規則,引入第三方機構作為債券“綠色程度”的評估機構,規范“綠色”標準認定,提升第三方認證機構技術水平和公信力。
(三)強化綠色債券信息披露。由于綠色債券融資期限較長,環境和經濟效益需要較長時間評估。信息披露要從債券發行開始,涵蓋整個債券的存續期。要加快建立透明的債券收益監測機制。通過建立專項賬戶,規范資金管理。聘請專業機構進行定期審計,強化債券收益追蹤管控。債券發行人要定期公布評估報告,包括綠色項目運行情況和資金投向。保證募集資金真正用于綠色項目,確保投資者充分掌握綠色項目收益和潛在影響因素,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四)優化綠色債券評估指標。評估指標應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標,構建多維化量化指標體系,尤其重點加強對綠色效益量化評估。可考慮由綠色金融委員會整合第三方認證機構,構建統一綠色債券評估指標體系。指標建立應包括發行主體綠色程度、募集資金管理、投資項目的綠色程度。發行主體的綠色程度指標主要包括綠色債券發行管理經驗、環境信用評價情況等。募集資金使用管理指標應包括綠色債券資金投向賬戶管理、項目進度和運行情況等。投資項目的綠色程度指標應包括項目環保效益、節約資源量和排污減少量等。同時,還要加強對投入項目的“綠色”認證的審批管理。
主要參考文獻:
[1]馬駿.中國綠色金融體系雛形初現[N].人民日報,2016.9.2.
[2]綠色金融工作小組.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3]喬玲.從全球債券看綠色債券發展現狀[J].財稅金融,2016.27.
[4]劉成.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與中外標準比較研究[J].貿易經濟,2016.6.
[5]萬志宏,曾剛.國際綠色債券市場:現狀、經驗與啟示[J].金融論壇,2016.2.
[6]王遙,曹暢.推動綠色債券發展[J].中國金融,20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