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迎+汲奕君+孫旭紅+李珀松
摘要: 《環境影響評價》是我國各高等院校環境類本科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當前的生態文明理念與環境形勢等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影響評價》的授課過程中應該充實課程內容、應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等,從而增進授課效果,提高教師水平,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one of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major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and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urriculum teaching.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cludes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applying various forms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ptimization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and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關鍵詞: 環境影響評價;人才培養;自主學習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personnel training;self-learning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4-0253-03
0 引言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自從1969年美國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來,在40多年的時間里,環境影響評價已在全球迅速普及和發展起來,目前有100多個國家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并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世界各國高校的環境專業教育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為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我國各高等院校的環境類本科專業大都開設有《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中一門重要的綜合性專業課,與其它課程聯系緊密,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環境影響評價》也是天津理工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必修的核心專業課。
1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人才的培養成為重要環節,這給高校的專業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的復雜化,當前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原先制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技術方法等不斷修改[1]。
在《環境影響評價》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改革就是要對教學活動中影響教學的因素進行深入剖析,探討符合教學規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體系。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改革,有助于教學模式的創新,為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證支持;有助于培養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專業環境影響評價人才,形成創新教育氛圍;有助于學生盡快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思路,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環境影響評價》的教材選擇與教學隊伍建設
2.1 教材選擇
教材作為教學內容和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對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對于環境影響評價來說,相關政策、規范和標準等的更新速度很快。但是,相比對于快速發展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教材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目前,《環境影響評價》的教材數量很多,大部分以講述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為主,很多新的條例、標準、技術導則等未能及時在教材中得以體現[2]。如果一直沿用某本教材進行授課,學生學習到的可能是一些已經廢止的知識,與實際脫節,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各個高校應該根據所設置課程的實際情況,參考最新政策、技術導則與標準、國內外研究熱點和重大環境影響評價事件等,選擇新的、適宜的教材。
根據天津理工大學《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置特點與需求,教師團隊在每學期的教學工作中,都會選擇新版的優秀教材。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團隊還編寫了輔助教材,主要包括國內外實踐中的熱點問題和發展方向,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的最新政策、技術導則、典型案例等。另外,根據該學科的跨學科特點,不斷推薦給學生有關生態學、環境管理學、環境經濟學等方面的閱讀資料。
2.2 教學團隊建設
教學團隊建設可以實現教師個體力量的整合和互補,實現單靠教師個人無法達成的目標。團隊式教學已經成為目前本科教學的一種重要模式,而且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構建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科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富有協作精神的教學團隊,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理工大學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團隊由7人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5人、碩士學位的2人;主講教師有3人。教學團隊的教師都是在環境類專業的教學一線,都具有優良的專業素質,愛崗敬業、教風端正,而且各有所長。有的教師具有在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工作的實踐經驗,有的擅長數學建模,有的熟悉污染治理技術,有的具有扎實的生態學、管理學基礎,可以滿足《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需求。教學團隊不定期開展各種座談會、討論會,經常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從而使教師們的專業素養不斷增強。endprint
3 《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內容改革
3.1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基本理論教學內容
各個高校根據課程設計的相關安排,可以選擇不同學時的教學內容。天津理工大學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置為48學時。主要內容包括:環境影響評價概述(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發展概況、管理程序與工作程序、標準、工作等級與評價范圍確定等);污染源調查與工程分析;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其他內容(環境保護措施及其可行性論證、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清潔生產分析與評價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進展、主要內容、技術方法與案例分析等)。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理論、法規與標準,以及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與管理程序,掌握主要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與方法。
3.2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更新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需要隨著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進行發展和完善,應該根據環境影響評價的最新政策、技術導則與標準等對教學內容加以及時更新,杜絕一本教案用好多年不變的現象,從而保證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先進性。比如2015年后,先后實施修改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2016年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6號)、《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2.1-2016)等,這些內容需要加入到基礎理論的教學體系中,保證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時效性。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結合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的相關內容和最新規定,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理論知識,也為學生將來參加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隨著國內外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不斷發展,在環境影響評價及相關領域出現了一些研究熱點,如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命周期評價、生態城市、產品生態設計等內容,這些內容都可適當融入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教學體系。例如,天津理工大學教學團隊在理論教學中加入新章節“循環經濟、低碳經濟(2E)融入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闡述2E理念融入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詳細分析2E理念融入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全過程,并加入實例進行探討,從而使學生對2E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天津理工大學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對于上述內容,有的是融入到平時的授課中,有的是通過系列講座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通過天津理工大學的教學實踐發現,系列講座的方式可以起到很到的效果。比如在有關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講座中,南開大學的老師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講授“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使學生們對基礎內容有了更好的把握。
4 《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地聽課,缺少師生交流,課堂沒有生機,教學效果差[3]。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研究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教學效果。
4.1 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
板書是教師必備的基本教學技能,有利于學生記憶和把握重要知識點。而多媒體計算機為課程學習提供了理想的認知工具。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融為一體,對學生的感觀刺激性較強,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
在基礎知識講授時,可以采用課堂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發揮每種形式的優點,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比如每章的標題、重點目錄、公式推導等內容,采用板書的形式,學生可以看得比較清楚。對于每章節里面的一些主要內容,比如各個環境要素的現狀調查、生態問題、環境管理措施等內容,可以采用多媒體的形式,放映圖片、影像資料等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提高學生的興趣。另外,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要充分利用網絡,從網上尋找優秀的教學資源;還要注意不斷加入新的研究內容,從而使教學課件更加充實。
4.2 互動式教學法
傳統“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常常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意味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雙向的信息溝通[4]。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取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問老師答、學生上講臺等方式,讓學生們參與到教與學中去。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不同類型的建設項目或者規劃,將學生進行分組,讓每組學生競相上講臺陳述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要點,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課件并給大家講演。這種開放型的課堂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通過學生自己準備材料、自己上臺演講、模擬項目評審會,可以加深他們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記憶。
4.3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些真實、典型案例的講解、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的教學方法和過程。在《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授課時,可以加入一些評價重點不同的實踐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報告書的編寫步驟、組成內容。比如,以熱電、機械等項目為例研討污染影響型項目的工程分析和環境影響預測技術要點,以公路項目為例展示生態影響型項目的工程分析和影響預測重點等。
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可以更快地掌握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編制過程,使學生真正掌握和領會知識點,也有助于學生在該專業方向的工作招聘中脫穎而出,今后從事相關工作也會很快進入角色。
4.4 參觀教學法
參觀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教學方法,是組織或指導學生到相關單位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有一些高校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置中,主要側重理論教學,實踐環節相對薄弱,限制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如天津理工大學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全部為理論教學,沒有設置實驗與實踐環節。近幾年來天津理工大學教學團隊將《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與學生每年的教學實習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endprint
比如在參觀天津生態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體驗館時,學生可以直觀地體驗城市生活垃圾從產生-收集-運輸-處理-利用-產品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固體廢物環境影響的評價重點和環保措施。在參觀天津市節水館時,學生可以學習到水資源、調水、節水等知識,對于學生掌握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水資源利用與評價的內容很有幫助。在使用參觀教學法時,教師結合實際問題來開展課程教學活動,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
4.5 自主學習法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所涉及內容很多,緊靠課堂上的時間進行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布置自學的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5]。老師在課堂教會學生使用校園網的電子資源,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電子圖書館等媒介獲取信息和資料,通過自己的分析、總結來獲得新的知識并完成作業,而不是由老師一味地去灌輸知識。
近幾年,天津理工大學教學團隊初步建成《環境影響評價》的網絡課程網站,將教學的大綱、日歷、電子課件、作業等內容都在網上展示,這也方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5 結語
當前,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人們對于環境質量和環境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具有扎實的環境學基礎知識,還要具有解決復雜環境問題的能力,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改革中,教師不單是講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以便更好地滿足現今社會對環境影響評價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有,劉文霞,吳娟.環境影響評價實用教程[M]. 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1-3.
[2]張春暉,何緒文,于彩虹,章麗萍,于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的現狀與改進思路[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36(11):18-20.
[3]蔣珍茂,陳玉成.“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8(5):177-180.
[4]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動式教學模式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中的應用[J]. 安徽農學通報,2009,15(3):187-189.
[5]田麗麗. 關于提升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探討[J]. 南開教育論叢,2016(6):88-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