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課程內容的變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就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改革談幾點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內容 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09-02
通常來說,小學數學的課程內容主要以教材的形式予以呈現。當然,并不是所有都如此,比如課程的情感或課程策略等內容可能更多是通過課程標準以及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得以呈現。本文就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變革做出幾點分析。
一、功能上的變革
功能的變革主要是教材的變革,教材所體現出的理想的教育追求。
(一)從“讀本”到“學本”,教材盡可能呈現一些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再發現”或“再創造”,從而形成自己的數學,這樣他們理解的數學就帶有明顯的個性化色彩。因此,“數學教材”應是學生數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它應具有“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的機會。”應該是學生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出發點。
(二)從掌握知識到人的發展,因此越來越重視數學的現實性和現實中的數學。也與所倡導的生活數學觀、兒童數學觀不謀而合。可見,兒童在數學學習開始之前,并不是一張依靠教師去描繪的“白紙”。因此,最有效的學習組織就是積極喚起兒童的生活經驗,使經驗“數學化”。而且教材應該更加注重應用意識、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數學體驗。
二、內容上的變革
內容的不斷更新與發展是最明顯的特征,不僅體現出時代性,更是價值觀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一)不斷更新編排體系,以更好地適應兒童學習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兒童循序漸進構建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例如,為了使學生能夠及時把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除了在學生正在學的內容后安排習題外,還應聯系學生以前所學的相關內容。這樣學習內容就是循環前進,螺旋上升。此外,除了掌握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還滲透數學思維和方法。 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學好數學。
(二)凸顯時代變革的內容,課程內容緊隨社會的發展而變革。例如,基本內容中認數與計算變化很大。應該學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一開始,僅僅是一般的“掌握四則運算”和“掌握簡單的分數、小數的運算”,后來重視口算教學,口算不僅由表內四則運算擴大到表外。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學會統計思想、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如何看圖和分析數據、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要求逐漸凸顯。
三、呈現方式的改革
呈現方式開始注意兒童的認知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基礎做不同處理。應讓學生提早接觸和了解感性經驗,加強實際操作和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從而上升到理性認知。如新舊知識的聯系則應注意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類推,有的新知識需要實例或操作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對于不同例題的分析,引導學生歸納,得出一般結論,然后再應用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推理能力。總體來看,呈現方式上的變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價值的主體性。反映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過程。數學課程內容不應簡單呈現例題和練習,而應根據教學活動的形式來設計,如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和應用”的模式,能促進學生從自己生活經驗出發,在現實中學習和體驗數學。
(二)體現知識的現實性。將兒童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的有意義的體驗和數學聯系起來,體現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呈現大量的背景知識,也可以幫助兒童設計大量有趣的真實的社會情境,讓學生從“日常概念”出發,積極主動地嘗試、思考、探究。
(三)體現學習的探究性。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猜測、思考獲得感性經驗,理解所學知識。注重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發現,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討論交流、質疑問難師生共同合作協商。體現教學的基本過程和教學方法的開放性與創造性。
(四)體現學習的體驗性。不斷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愿望。一方面,注重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另一方面,使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
(五)體現過程的開放性。倡導算法、探究過程、理解方式的多樣化、靈活性和創造性,減少預設性,增加生成性和過程性。
(六)體現呈現的多樣性。如,可以呈現適當的復習題、準備題、啟發性問題,并伴有生動的插圖,呈現知識發生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參與教學全過程,改革單一的“老師教,學生聽”。此外,呈現給學生的可以是一些問題情境、小故事、操作性作業等,也可以是一些小課題(直接呈現任務)等,讓學生主動、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經驗去嘗試,去探究,去建構。
參考文獻:
[1]王本陸.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