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要】本文主要對初中學生物理科目的學習情況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相關教學方法對課堂的授課方式進行了研究、改進,旨在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高效課堂 探究 討論 分層 初中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41-02
初中是學生剛接觸物理學科的階段,這一科目和他們以往所學的語文以及數學學科有一定的差別,因而大多數學生還沒有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就使得他們在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總是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這樣不僅直接導致了他們的學習成績難以提升,還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課堂授課效率。針對此種情況,我們教師應該積極采取對應措施,以改善當前不利的教學狀況,讓物理教學和學習變得高效、高質。
一、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物理是一門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科目,是無數科學工作者經過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規律進行觀察、思考、猜想、研究并最終得出結論、定律的整合,是進行科學探究的成果。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思考、探究,這樣一來,他們不僅能夠體會到科學研究的過程,還能掌握到物理學科有效的學習方法。而且,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是當前教學改革下“物理核心素養”的要求。
初中階段的物理探究式教學,主要是針對一些物理現象提出假設、猜想,然后再進行論證或是反駁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他們對物理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并學會將物理知識用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而且此教學方式有別于傳統的形式,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特性”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解聲音的相關性質,而是首先向他們提出問題:“大家都見過鼓,如果我們想讓它的聲音更響一些,可以怎么做呢?”學生答:“用力敲鼓面。”我問:“那么,猜測一下鼓聲的響度會和什么有關系呢?”學生思考了片刻,有人回答:“和我們敲鼓時用力的大小有關?!蔽掖穑骸叭绻麤]有鼓面了,我們再用力敲也沒有聲音了。”這時,就有學生答:“和鼓面有關,我每次用力敲時都能看到鼓面振動。”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得出聲音強弱和響度的關系。通過教師引導的探究過程,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盲目探究的時間,還讓他們學會了進行正確探究、論證物理知識的學習方式,為他們今后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討論式教學,鍛煉學生的處理問題能力
雖然我們的素質教育一直提倡進行討論教學,讓他們在討論中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也能使他們的合作、論辯以及自主學習等能力得到有效鍛煉;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師寥寥無幾,大多數教師認為組織學生討論太浪費時間,而且課堂秩序也不容易管理,因此,依舊僅采用老套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增強,漸漸失去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課堂教學效率也難以提升。
針對此種情況,我建議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情況,從每個章節抽出一兩個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這樣不但教師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準備討論的問題并逐漸適應這種授課方式,讓討論式教學真正走進初中物理課堂,而且能夠實現教學形式多樣化,使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大增,課堂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有效提高。
我還建議教師應事先將知識劃分為幾個問題點,對討論的范圍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這樣學生在大膽爭論的同時,不會脫離知識的中心,既讓他們發散了思維,又能讓他們認識到課程的重點;最后教師再和學生共同總結討論的結果并整理、解決期間遇到的問題,讓他們漸漸學會正確處理物理問題的方法。
三、分層式教學,兼顧學生間個體差異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一些教師習慣按照成績的優劣將學生分為優、良、中、差幾個級別,并且對優生和差生采用區別對待的方式,優秀學生會獲得教師的全方位重點指導,而差生則只能“自生自滅”,這就嚴重違背了讓他們接受教育的本來意義。而分層教學則是以學生的級別劃分為基礎,不放棄每一位差生并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采取符合其學習能力的教學指導方式,因此,非常適合用于物理這種學生成績兩級分化較為嚴重的學科。
例如:在給學生布置“力與運動”的作業時,我就將作業劃分為三類:一是章節基礎題,重點讓學生知道兩個力之間以及力和運動間的相互關系;二是常規題,主要涉及課程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如:浮與沉、二力平衡等;三是拔高題,是課堂基本內容的延伸,需要優生在熟悉章節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思考。之后,我再將不同的作業分給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去做。
總之,教師的教學指導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方法等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更應該以身作則針對學生剛接觸物理學科對其內容和學習技巧都不熟悉的情況,采用一些易于他們接受并能夠幫助其盡快融入物理課堂的教學方式,如此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陽.學科網站輔助初中物理隱性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與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