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云
【摘要】新課程改革中,探究性的自主學習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生物教學的探究主要依循五個步驟,活動形式分類多樣:從過程可分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從活動內容可分為發現式、推理式、實驗式和體驗式;從組織方式可分為角色扮演、頭腦風暴與小組活動等。在探究活動中,還要注意一定的原則。教師要站在課改新的高度上,提供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探究,構建獨特的知識空間。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自主 活動 發現 問題 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45-02
在知識經濟、信息化、全球化的沖擊下,國內外紛紛進行課程改革。新課程是開放、民主、平等的,其實質是重建“學校文化”。新理念必然要求新的教學方式。探究性學習以其特有的培養學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優勢,成為適應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主要手段。如何運用恰當的活動形式,使探究性學習的優勢發揮至最高限度,是目前課程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探究性自主學習的活動依據
在當今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浪潮中,inquiry(探究)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關鍵詞之一。《牛津英語詞典》中“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
這里所指的“探究”一般是指探究式的學習活動而非科學家的探究。也就是說,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樹立科學精神。
二、探究性自主學習的活動步驟
學生圍繞科學性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問題)。
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獲取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科學性問題的證據(獲取證據)。
學生要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對科學性問題做出回答(形成解釋)。
學生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特別是那些體現出科學性理解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己的解釋(評價解釋)。
學生通過表達和交流,論證或修正他們自己的解釋(交流解釋)。
三、探究性自主學習的活動形式
(一)從過程來劃分:根據探究性學習在生物課堂上的占用時間比例分類。
1.完全探究(即全程探究)。探究性學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主導了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教師很少發言,課堂上基本都是由學生的探究活動構成,有動手實驗、發言、辯論等各種方式。前提是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可以用競賽的方式進行。
2.部分探究活動。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分量只占課堂的一部分。整個課堂可以由一項或多項探究活動構成,教師的講述和學生的探究交替進行。這樣的形式對學生課前的預習要求不高,主要在與培養學生現場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
(二)從活動內容來劃分:根據學生在生物學習中運用探究性學習的不同角度進行劃分。
1.發現式探究:是以學生本身觀察和經驗為基礎,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自己的探索,自我發現學習的主要內容。這就是常說的發現教學法。
2.推理性探究:是“沒有動手做”而應用探究方法的探究,主要是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教學過程往往包括教師講述、師生共同討論、學生運用推理方法形成概念等。
例如在講述泌尿系統時,在尿液形成的過程中,有三種液體出現,列出成分,要求學生根據知識點進行探究推斷,并且述說理由。
學生根據上面的數據探究推斷出:液體一為血液,原因是有大分子蛋白質;液體二為原尿,原因是經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沒有大分子蛋白質,但是有葡萄糖的存在;液體三為尿液,原因是全部的葡萄糖都已經經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沒有了葡萄糖,同時,尿素的量最多。
3.實驗式探究:是一個完整的實驗過程,包括從問題的提出到最終的解釋報告全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經歷發現問題、辨別變量、形成假設,根據控制變量的原則自行設計實驗、執行實驗,驗證假設,并完成實驗報告這一系列過程。
4.體驗式探究: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經由精心設計過的活動(體驗)來訓練單個或多個學生,以此達到鍛煉他們認知能力和情感體驗能力的目的。體驗的內容要濃縮。體驗之后要落到學生的感悟上。活動要適當。動靜結合,以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為宜。
(三)從組織方式來看:根據探究性學習中活動開展時采用的不同方式進行劃分。
可以假定一個探究主題《預防艾滋病的傳染》,看看不同的組織方式會有何不同效果。
1.角色扮演:學生模仿專家講座。其中讓部分學生作為專家,其他學生是聽眾,“專家”講解部分基礎知識,并接受“聽眾”的咨詢。由于學生對這種形式較為感興趣,所以學生課外的探究能力被喚起,做了大量的準備。教師臨時決定“專家”的名單。想當好“專家”和想考倒“專家”的學生在模擬扮演中都十分活躍,達到了探究的目的。
2.頭腦風暴:讓學生做“滴水實驗”:1)全班每個同學有一個裝滿無色液體的燒杯和滴管,其中只有一到兩個同學的燒杯中是氫氧化鈉,其余都是水;2)每個同學可以互相用滴管把自己杯里的液體滴入別人的燒杯中;3)幾分鐘后,將酚酞滴入燒杯中,觀察燒杯中顏色的變化。學生可以看到,原先只有一兩個同學擁有能讓酚酞變色的氫氧化鈉,現在是變成了絕大多數同學杯中液體都變色了。這是通過實驗,先給學生的一個認識上的沖擊。緊接著就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資料片:如“直面艾滋病”、中央臺的“艾滋病晚會”等,再一次強化學生對艾滋病的強傳播性和危害性的認識。通過這樣的頭腦風暴,學生就會體會到,只有自律,才能預防艾滋病的蔓延。
3.小組活動:學生可以自發形成小組,,每一小組挑選“預防艾滋病”的一個論題,如傳染源追蹤、傳播途徑探究、如何對待艾滋病人等等,針對性的去準備材料。在生物課堂上,各小組就自己研究的論題進行闡述,課后可以挑出優勝組的資料,舉辦一次展覽。
四、探究性自主學習的活動原則
1.應面向全體學生,并關照個別差異。教師盡量讓學生表達觀點,要辯證地處理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2.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及其相互促進,在多樣化的科目中開展探究活動,強調多樣化設計模式;把探究性學習與現代技術(如多媒體與互聯網)相結合
3.問題的設計應首先關注“兒童的問題”,要提供足夠的支持條件,不同學段對探究水平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4.珍視探究中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探究活動中體驗挫折與成功。不僅強調活動中的動手,更重要強調動腦。
探究性學習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學生從課堂上的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由過去從學科的概念、規律開始學習的方式變為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概念和規律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發生著根本的改變。對于生物課堂來說,探究性學習更多則體現在學生的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站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觀的高度,創設探究性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創新,讓每個學生去主動“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寶庫。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2]俞志斌.生物教學中引發學生探究的策略[J].中學生物學.2004(1).14—15.
[3]徐仁靜.中學生物創新教法 [M].學苑出版社.北京.1999.8.
[4]邱岡.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目標及設計思路.福建師范大學.2005.10.